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佛法修學概要 > 30.第27集《佛法修學概要》

30.第27集《佛法修學概要》(第2/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個水果也好,他是完全消化,天人沒有廁所,因為他完全沒有排便溺的問題。他的飲食是百分之一百的吸收,完全是滋養,沒有渣,這是他的身體乾淨的兩個因素:第一個,他沒有排洩的問題;第二個,他本來就是化生。這是天人不同於我們人道的第一個,他色身特別的乾淨。

第二種,他具足光明。我們人道的光明要靠日月燈光的照明,天人他的光明不需要靠日月,他本身放光。我們看經典上說,佛陀在講法的時候只要是到晚上,天人一下來聽法,這個蠟燭都不需要了,放大光明跟白天一樣,因為天人的身上放光,他的色身是具足光明。

第三種,無諸病苦。天人的生命當中只有兩個情況:一個是生,一個是死。他沒有老跟病的問題,也沒有很多的病痛,他沒有病毒的傳染。當然過去生他的戒殺業也持得比較乾淨。

第四種,衣食自然。我們人道眾生的衣食是要靠工作去換取,我們必須把寶貴的八個小時貢獻給社會,然後換取衣食。天人的飲食,是完全長在樹上,還有在地上,它的樹上有很多水果,地上有很多的地肥,地肥就像乳酪一樣非常滋養,那個地肥就像野草一樣到處都是,就像我們看到那個草皮,他只要過去把它挖一挖,吃下去那就能夠維持好幾天了,非常滋養。地肥,完全是自然的。所以天人基本上是不工作的。

第五種,報得五通。天人他一旦得到天的果報,就有神通,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飛行,他沒有交通工具的問題。

最後一種,壽命長久。天的果報,就是我們講到欲界天、四天王天,他最低是天壽五百歲,摺合人壽是九百萬年,最低喔。那麼最高就是在四空定的非想非非想處天,有八萬大劫。一個大劫,就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他經過八萬次的世界成住壞空,他的壽命才結束,所以他的壽命是長久的。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天的果報是遠遠比人的果報殊勝。不管是他的外表,那種清淨莊嚴光明,不管是他這個果報體產生的作用,它的功能比我們人類的功能強大,這個就是天的果報。

我們應該要修學什麼法門,才能夠把這個果報現出來呢?才夠變成受用,把一個潛在的功能轉化成一種果報的受用呢?

我們來看看,天的果報有三種:第一個,十善業,這個招感欲界天;四禪定招感□□天;四空定招感無□□天。三種。

戊一、十善業分三:己一、身業;己二、口業;己三、意業

己一、身業

我們先看十善業。十善業當中,我們先看身業。身業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第一個,不殺生。不殺生有“止”跟“作”。從一種斷止的角度,他是斷除一切殺生的行為;從修善的角度來說,他修放生的善業,是斷惡修善。這個偷盜,是斷除盜他人財物;他的作善,是行種種佈施。不邪淫,是斷除妻妾以外的邪淫的惡行;他的作善行恭敬。這個恭敬就是清淨心的前方佛法修學概要便,先有恭敬心才有清淨心,就是恭敬所引生的清淨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說明。其實天人在因地的時候,修的法門跟五戒的法門是非常接近的。但是在操作中,他的心地法門或者說善根比較強,其實他也是跟我們一樣修五戒,只是他的五戒操作得比較圓滿,他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他的操作過程,比人道在因地的時候修五戒的法門還來得圓滿。

他有三種圓滿:

第一個,他的智慧圓滿。人乘的時候,修學五戒,他的智慧對真理的觀照,偏重在斷惡這一塊,偏重在惡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我們看得出來,人乘修五戒並沒有積極地去行善這一塊,就是這個人智慧不足,是消極地斷惡,並沒有把人生修善的道理給參透。天乘修十善業,這個人智慧高,知道人生有兩個道理:一個是斷惡的道理,一個是修善的道理。我們不但要消極地斷惡,也應該把握機會主動地去造善,所以他的智慧比人乘的智慧更高了,不但覺悟了這個斷惡,又覺悟了修善,這個智慧高。

第二個,他的調伏高,調伏殊勝。五戒並沒有調伏煩惱,我們看得出來,五戒沒有調伏煩惱的法門。但是十善業它後面有調伏貪瞋痴,所以他的煩惱相對淡薄。你要做一個人,可以有粗重的煩惱,只要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就可以做人;你煩惱怎麼粗猛,脾氣怎麼大,都沒有關係,不障礙你做為一個人。但是要變成天,那你就必須要有天德,要有德行,不是說你佈施很多就可以生天了,不是。你的煩惱要淡薄,要寂靜。天是有德行的,所以天人不是說修善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