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1/3 頁)
秋風紅日。
碼頭上船帆林立,人聲鼎沸。
王霖終於搞清楚了。
這些讀書人自發前來,是歡迎他的家卷抵京,同時也是為了見他一面。
這與他高舉抗金大旗有關。
與他連戰連捷,已成大宋民族英雄有關。
更與他前番薦拔江南士子入朝為官,所謂不拘一格降人才有關。
換言之,這些士子是來請願,為國效力的。
當然不排除其中有很多試圖渾水摸魚的。
但多數應該是一腔報國熱情。
很多人或許志大才疏,但熱情和熱血需要肯定。
王霖環視眼前一張張陌生的年輕面孔,百感交集。
果然,到了民族危亡之刻,最容易挺身而出的還是年輕學子,讀書人。
很顯然,王霖此刻需要做一場關乎抗金的臨場演說。
此外,似乎還有必要給這些讀書人一個抗金情緒的宣洩出口。
同時也是他扭轉在天下士族中名聲的一個絕佳時機。
王霖深吸一口氣,他縱身跳上了碼頭的瞭望臺。
他長身而立,目若朗星,氣勢如劍。秋風徐來,他衣袂飄飄,不怒自威。
“諸位士子,請聽我一言。”
王霖的聲音震盪全場,原本情緒狂熱的各地士子旋即平靜下來,所有熾熱的目光都投射在他的身上。
王霖梳理著自己的邏輯,慢慢醞釀著,這種演講,不在於文才語言多麼華麗,但必須要激發起現場所有人的情緒。
“去載,金人滅遼。今載,金人鐵騎橫掃河北,席捲河南,直搗京師腹地。”
“河北守軍潰敗,各州府縣守臣望風而降,無數黎民百姓慘遭屠戮凌辱,可謂沙場殘陽紅似血,白骨千里露荒野。或母子被屠,或夫妻同死,或全家化為白骨……”
王霖迎風而立,侃侃而談,聲音轉至低沉哀傷:“吾與諸軍在黎陽之野,火葬我百姓數千。遂傳檄天下,號召抗金——”
“凡我大宋國民,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王霖說到此處,人群中便起了此起彼伏的哽咽之聲,有些來自河北計程車子根本就是感同身受,此刻痛哭流涕。
王霖頓了頓,又慨然道:“吾發誓與金人勢不兩立,為報此仇,吾與諸軍奔襲黎陽,斬金人五千餘眾!後突襲滑州,斬首兩萬五千餘眾!”
“然在此之前,張太尉率兩萬河北軍與金兵血戰於滑州,死戰不退。城破之日,兩萬大宋將士皆與敵皆亡,而張太尉以老弱之軀,城破之日,懷抱金兵跳牆而死,以身殉國!”
“若非張太尉與兩萬將士死戰報國,東京破亦,而我大宋,則早亡矣!”
眾人聞言,一股哀傷的情緒滋生其間。
旋即聽王霖話音一轉,接下來的一番話更是說得在場所有讀書人面紅耳赤:“與兩萬將士的以身殉國相比,金人入侵,是那些數以百計的河北守臣,賣身投賊!今在金人完顏宗望麾下,竟有我大宋兩榜進士數十人!”
“吾聞之,痛徹心扉,羞愧難當!
“我大宋養士數百年,難道就養出一佞賣國之賊?”
王霖說到此處,靜靜環視眾人,沉默了下去。
現場一片難堪的緘默,旋即漸漸有人高撥出聲,聲討斯文敗類及賣國賊,當臺下情緒醞釀到一定程度,王霖突然又大聲道:“諸位稍待,且再聽我一言!”
“吾在臨漳之野,銅雀臺上,與相州通判黃岐善等會商國事,曾問諸公也為們心自省:輩讀書人,讀聖賢書,所為何來?”
“有賢者說,讀書人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經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尹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讀書人第一重境界,能思、善思,心有高樓,志在天下。
第二重境界,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為有所成就者。
而第三重境界的人,豁然開朗,悟得至理,自成體系,為集大成者。”
王霖用三重境界、且以詩詞比喻來歸納讀書人,這種說法不僅新鮮,還頗有經義至理,引人反思。
場上鴉雀無聲,一干人聽得津津有味,更多人在低頭沉思。
王霖悠悠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