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軍機堂上(第1/3 頁)
有闕廣泛流傳於河南河北山東的民間歌謠稱: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在從相州往真定府的官道兩側,成片的肥沃良田中如今卻是一片繁忙的喜悅豐收景象。
紅日依舊懸頂,氣溫居高不下,在地裡勞作的農人雖然被烘烤得汗如雨下,但心中卻是美滋滋。
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收穫的土豆在田邊堰頭堆積成山,畝產數千數千斤,對種植要求還不高,在河北農人心中,小小一枚土豆已經成為天賜的神物。
是大燕皇帝拯救黎庶萬民的最大表徵。
不少白髮蒼蒼的老漢跪倒在土豆小山面前,連連叩首高呼“吾皇萬歲”,淚飛頓作傾盆雨。
一年兩季土豆,除去上繳和抵稅所出,剩餘的支撐一家人的生活綽綽有餘。
王霖率百餘錦衣衛還是微服行在大部隊的前頭,這一路行來,眼見河北農人喜獲豐收,王霖心中也甚歡喜。
其實普通百姓對衣食的要求標準非常低,只要有衣穿、有飯吃、餓不死,他們就會真心擁護朝廷和官府,而隨著土豆和紅薯的擴張普及,王霖這個大燕皇帝在百姓心中已為萬家生佛。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王霖抗金的戰功,文才的風流,都遠不如一枚土豆來得實在。
王霖記得前世有位哲人說,誰能讓老百姓填飽肚子,誰就能坐穩天下。
民心歸向,有的時候,不在於大義,而在於實惠。
至於這天下是姓趙,還是姓王,是大宋,還是大燕,對底層人來說,無甚區別。
今年河北河南包括山東在內,風調雨順,今年兩季土豆,加上正常的糧食作物所得,至少可以保證兩年內大燕子民不會餓肚子。
兩個五六歲的孩童在土豆山上打滾玩耍,樂不可支。旁邊,他們的父母——一對二十來歲的青年夫婦,在收穫間隙,用火堆烤熟了兩顆土豆,然後剝開黑乎乎的外殼,露出其內澹黃色的肉來。
清香撲鼻。
兩個孩童又從土豆山上滾下來,從父母手上接過烤熟的土豆,一人半個,邊吃邊嬉笑打鬧。
夫婦倆幸福得依偎在一起,面色微紅,眸中的滿足之意溢於言表。
王霖帶著錦衣衛站在不遠處的田壟上,指著這對年輕夫婦和兩個嬉鬧的孩子感慨道:“小乙,有時候,幸福就是這麼簡單,也就是一顆烤熟的土豆而已。”
燕青和王霖身前身後的錦衣衛一起躬身道:“皆賴陛下恩德,萬民才會再無餓殍之虞。”
王霖嘆息道:“如果將來,在朕的大燕,所有子民都能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閒暇時還能有些許閒錢隨意花銷,朕也就知足了。”
燕青等錦衣衛聽了再次躬身施禮道:“陛下愛民之心,天日可表!”
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閒錢,在現代社會可能不算什麼,但在這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王權社會,能做到如此,就近乎天下大同了。
王霖沉默了一陣,就向前方信步走去,走出田壟,就翻身上馬,率先向真定方向疾馳而去。
真定,就是後世的石家莊。
因為皇帝在此坐鎮駐蹕,真定已經成為河北乃至整個大燕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重鎮。
熱血報國的年輕人,商賈,投筆從戎的讀書人,日漸往真定而來,真定府的人口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的膨脹之中。
真定城樓上的那面黑色大棺,被新任真定府知府盧學友給取掉,因為太不吉利。王霖帶人返回真定的時候,沒有見到這面大棺,知道是地方官所為,也沒有太在意。
此時非比往日,他已經不需要這般載體來凝聚人心了。
作為皇帝,他能親臨前線,坐鎮河北邊防,已經比什麼都能感召天下人。
“我大燕,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番話,已經人盡皆知。
王霖以實際行動兌現著自己對於天下人的承諾。
真定府城中原先的燕王府已經升格為行宮。
王霖率諸女進駐以後,行宮防務便由燕青麾下的錦衣衛接管,而御林軍也只守在外圍。
錦衣衛是王霖親手打造成軍、精銳中的精銳、心腹中的心腹,將自己和內卷的安全交在錦衣衛手上,王霖才能睡得安穩。
由於王霖發明出了製冰之術,所以真定行宮、大元帥府(軍機處)各衙門,也都用上了由內宮執事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