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宮裡用不用太監(第1/3 頁)
大燕復興二年八月初七,燕軍收復幽州。
自此,燕雲十六州全部納入大燕版圖,數百年的國恥由此得以洗雪!
訊息傳出,舉國沸騰。
後來,經李綱等人提議,又經朝會議定,每年的八月初七日為大燕國慶日。
而在大軍圍困幽州的同時,真定府的“小朝廷”全部人馬和機構已經悉數北上。
幽州收復之日,皇帝親率大軍與文武百官進駐幽州。原完顏婁室的大元帥府臨時設定為皇帝行宮,而原大遼王朝的北院連署衙門,便自然成為軍機處各機構的辦公場所。
而五日後,李綱、吳敏、郭志舜等人也率六部主官順利抵達幽州。
第六日,王霖在幽州舉行大朝會。
朝會上,由王霖提議,文武朝臣商定,然後皇帝釋出詔命明發中外。
從即日起,大燕進行行政區劃和軍事防禦體制改革。
將原有的前宋王朝所設的路(道)、州、縣的行政區劃改革為行省、府(州)、縣三級體制。
在全國設立直隸、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甘陝、江蘇、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貴州、雲南、四川、廣西十六個行省,行省之下轄府(州)、縣兩級地方治理衙門。
將雁北九州併入山西行省。
將燕雲數州併入河北行省。
其餘燕雲各州併入直隸行省。
同時設立西夏郡國,享有一定的自治權。但朝廷在西夏設立寧夏安撫使司和寧夏衛,保證駐軍。
設立吐蕃安撫使司,吐蕃衛。
同時,參照明代體制,對地方治理體制予以改革。
在行省層面,設立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傳佈朝廷政令,考察本省官吏。
管理戶口、田土及科舉貢士行政。對省內宗室、官吏、學校師生、駐軍,班發祿俸、廩糧。
呈報自然災害情況並實行賑濟。均衡全省賦役額度,規定徵收標準。地方的重大行政事宜或有所興革,要會同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商定。布政使司通稱“藩司”。
提刑按察使司——設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一人,正四品。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糾劾官吏,抑制豪強,平反冤獄,澄清吏治。副使與僉事等官分道巡察,負責管理兵備、提學、撫民、巡海、清軍、驛傳、水利、屯田、招練、監軍等監察行政事宜。按察使司通稱“臬司”。
都指揮使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隸於五府,聽於兵部。
管理地方武官考選,地方衛所兵訓練,衛所屯田,地方巡警,軍器保管、漕運,京操以及地方防務。地方衛所隸屬各地都司,都司又分隸中央的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常簡稱為“都司”。
“三司”制確立後,布政使司掌全省行政、民政、財政;按察使司掌全省司法監察;都指揮使司掌行省地方軍事和治安。
政、法、軍三權並立,布、按、都三司分別直接受命於朝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大為加強。
行省以下,府縣治理機構均參照明制。
由此,大燕王朝形成了內閣中樞統轄朝廷六部,對地方各行省軍政要務予以統籌排程,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治理體系。
形成了內閣大臣、各行省三司主官、朝廷六部等主要衙門主官,均由內閣遴選、皇帝最終裁決冊封任命的權力格局。
同時在全國設立五大軍區。
東南、西南、中原、西北和河北軍區。
因為現在仍為戰時,所以全國兵力暫時都集中於河北軍區防禦轄區,面向金國和蒙古部署。
吳玠吳嶙率軍五萬坐鎮大同,遙控雁北地區、西夏和甘陝,對外防禦蒙古。
劉延慶、劉光世父子率軍五萬鎮守涼城,防禦西域諸國和乃蠻部蒙古。
張俊率本部軍馬兩萬換防居庸。
韓世忠率部五萬進駐檀州和古北口。面向漠南蒙古各部和金國西北的重要防線,王霖還是交給了他信任的韓世忠。
改幽州為燕京。
岳飛率主力大軍十五萬人坐鎮燕京。
關勝、楊志率軍五萬進駐薊州,防禦面向金國東南的關隘。
折可求和姚古率五萬進駐渝關和灤州,防禦京東沿海,防備金人自海上登陸突襲幽燕。
盧俊義則率軍三萬開進寧夏衛,確保西夏郡國的安定。
五十萬大軍悉數安排部署在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