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圖窮匕見,不見血的刀!(第1/4 頁)
自登基稱帝以後,王霖越來越覺得當皇帝是一個苦差事。
最讓他煩不勝煩的就是早朝制度。
古代的早朝其實就相當於現在公司和機關單位每週一次的例會,古代皇帝基本是3、5日一朝或者10日一朝,也有一月一朝的。
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
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到凌晨5點左右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
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
官員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穩重的都會被負責糾察的御史記錄下來,聽候處理。
通常,皇帝駕臨大殿,百官行一跪三叩頭禮。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機會與皇上對話,大臣向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覆。
明朝最勤奮的皇帝應該是亡國君崇禎皇帝了。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崇禎雄心壯志,立志做箇中興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摺到凌晨,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要勤政。
而清朝康熙皇帝也很勤奮,每日一朝,毫不間斷。
王霖一度想廢除早朝制度。
但遭到了包括李綱等內閣大臣、張浚等軍機大臣在內的文武朝臣的強烈反對。
王霖非常無奈,大抵也知道再古代王權社會,朝會制度是參政議政的主要形式,幾千年來根深蒂固,同時也是為了維持社會根基的等級制度,所以破除幾無可能。
王霖迫不得已,只能讓步,在群臣能接受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良。
大燕的朝會制度,改為十日一朝,為小朝會。每月底,為大朝會。逢年過節,也可舉行大朝會。
這樣一來,王霖每月上朝的次數就被精簡到了三到五次,在他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在非朝會期間,內閣和軍機處代表皇帝料理軍國大事,但重大事項須經皇帝御覽裁處。
這實際也是對內閣的一種放權。
今日為小朝會,上朝的都是四品以上大員,人數控制在百人以內了。
但即便如此,整個大殿上站滿了黑壓壓的一大群文武朝臣,王霖還是覺得頭疼。
這裡面,至少有一半以上他是基本記不住面孔的各部各衙門主官或副主官。
分管戶部和財政的內閣大臣郭志舜出班向皇帝奏報了自大燕復興元年至今的大燕國庫和全國經濟狀況,滿朝皆振。
包括皇帝在內,所有人臉上都浮起了濃烈的笑容。
王霖過去讀史給他的印象是,中國古代極盛是唐朝,而宋朝通常被認為是衰弱的朝代,然而從經濟角度來看,唐朝和宋朝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拿國家財政收入比較,宋朝國家財政收入是唐朝極盛時的三倍,是明朝最盛的五倍。
宋朝人口達2千萬戶,1億多人,耕地面積達72億畝。宋神宗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最高達到16億貫文。
但在趙佶當政的幾十年間,大慫王朝的國庫收入逐年下降,到王霖篡宋之前,國庫收入銳減為5000萬貫不到。
而現在的大燕,在冊戶籍人口達到四千多萬戶,人口倍增為兩億五千萬餘人,國庫收入已經逼近了25億貫,遠遠超過了前宋最好的時候。
實話說,說別的都是虛的,只有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繁榮,能讓老百姓吃飽肚子,才最具有說服力。
郭志舜在奏報之後,感慨道:“陛下,我大燕立國雖才二年,但國力倍增,百業興旺,已逢千古罕有之繁榮盛世。
如今我大燕各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安居樂業,政治清明,此皆乃陛下之功也!
吾皇為千古聖君,吾皇萬歲萬萬歲!”
郭志舜率眾臣拜倒在地,山呼萬歲。
在這點上,滿朝文武都是有共識的。
大燕如今盛況,皇帝個人居功厥偉。
以人口膨脹來說,若非土豆和紅薯的問世,直接讓民間再無缺糧之虞,填飽了肚子的百姓才有可能瘋狂造人。
王霖朗聲一笑:“諸位愛卿平身吧。大燕如今盛況,非朕一人之功,系滿朝文武臣工勠力同心,大燕億萬子民苦心經營,眾人之功也!”
滿朝文武大臣歡聲笑語,君臣互相吹捧了一陣,原本氣氛還蠻和諧。
侍御史馬平突然出班奏道:“陛下,臣彈劾軍機大臣韓庭及韓家,勾結逆賊,操控輿論,結黨營私,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