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九章 這是什麼操作?(第2/4 頁)
,容臣說一句,這裡是公堂,還是皇宮內苑?刑部侍郎是朝廷命官,還是宮裡的太監宮女?”
張太后見到沈溪,氣勢沒那麼強,這就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張太后當然知道誰是始作俑者,也明白今天主要對付誰。
張太后沒有回答沈溪的問題,冷笑不已:“怎麼,沈卿家這是要質問哀家?有人對哀家不敬,難道哀家沒資格教訓?”
沈溪道:“刑部侍郎全雲旭所言,每一句都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哪一句對太后不敬?請太后指點。”
張太后怒道:“你現在說的這番話,也是對哀家不敬。”
沈溪回頭指了指書吏那邊,道:“把今日公堂上的對話全部記錄下來,回頭交陛下審閱,看看是否有對太后娘娘不敬之處。”
而後沈溪對張太后拱手行禮:“即便有,也等陛下降罪……今日乃聖諭公堂審案之日,就算太后親臨,也必須旁聽審案,這是規矩,也是國法!任何時候,國法不容動搖!難道諸位想違背國法嗎?開堂!”
沈溪沒有命令張太后,而是用嚴厲的眼神看了一眼三法司各主官。
沈溪如此“大公無私”,陸完、張子麟和張綸當然要給面子,他們不敢出來跟張太后作對,但現在身為監國的沈溪出來挑大樑,他們只能跟隨沈溪的腳步行事。
如此一來,張太后就算怒極,也沒什麼辦法,便在於沈溪以監國之身,代表了皇帝,皇權和後權較量,終歸還是皇權佔據上風。
“沈卿家,你沒聽到哀家的話?”張太后厲聲喝問。
眾人回到各自的位子前,沒人敢坐下。
沈溪道:“太后若要旁聽審案,臣自當為太后準備座位,但也請太后不要干涉朝官審案,或者乾脆開放刑部公堂,讓百姓進來旁聽。”
聽沈溪說要讓百姓進來聽審,刑部尚書張子麟頓時緊張起來。
大明開放審案,多為縣衙級別,府一級已經很少見,到了刑部基本上不會公開審理案子,更別說涉及皇親國戚的大案。
但顯然張太后不明白其中道理,聽說可以放百姓進來後,明顯一愣,顯然她在乎弟弟案子的同時,更關心皇家的臉面。
張太后道:“今天要審的,是哀家兩個弟弟,他們是國戚,是皇上的親舅舅,你們作為臣子有何資格審問他們?來人,把兩位國舅接出來,哀家要帶他們走。”
“太后娘娘,這……”
就算站在張太后立場的李興,在這件事上也猶豫不決,他可不敢當著沈溪的面提人,更何況現在還是皇帝讓沈溪審理此案。
張太后怒道:“你們要抗旨嗎?”
沈溪反問:“敢問太后,這旨是聖旨,還是懿旨?本來二者都該聽,但若是二者截然相反,那該聽誰的?”
張太后差點說“聽哀家的”,但她馬上意識到這是文字陷阱。
無論皇帝是否要遵守仁義禮法,講究孝道,天下始終是皇帝的,而不是太后所有。
沈溪道:“現在刑部奉皇命審案,就是以聖旨為先,是否需要請動聖旨?”
張太后厲笑道:“沈之厚,別以為哀家給你面子,你就可以在這裡放肆妄為!哀家的兩個弟弟絕不會有罪,誰敢審,就是跟哀家為難,看誰敢造次?”
張太后仗著自己是孝宗唯一的妻子,又仗著皇帝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沒有把眼前人看成是大明臣子,更多是自己的家奴,這讓她形成一種“就算我弟弟有錯也不會有罪”的態度,覺得無論弟弟做了什麼事,都是皇室家事。
這也是以往孝宗留給她的錯覺。
但現在已不是孝宗在位時,沈溪堅決地道:“本官已拿到罪證,可以證明張氏外戚為非作歹!”
“偽證,都是偽證!就算建昌侯招供畫押,也是他被人誘供所致,做不得準。”張太后狡辯道。
沈溪道:“若是他們兄弟自己在公堂上承認罪行呢?”
張太后一怔,隨即冷笑道:“這不可能,他們沒有罪,怎會承認自己有罪?沈之厚,你再不放人的話,哀家就要對你不客氣了!”
這會兒張太后除了氣勢足一些,對沈溪無計可施,便在於無論是宮廷侍衛還是錦衣衛,乃至這裡的衙差,都奈何不得沈溪,沈溪身負監國之責,又是公爵又是吏部天官,還是內閣大學士,要對付誰太容易了,張太后則長居深宮,對外事少有過問。
誰都懂得掂量輕重,寧可得罪太后,也不能得罪沈溪。
沈溪道:“太后,若兩位外戚沒有罪,臣自當放他們回去,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