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六四章 嘗試(第3/4 頁)
對寬敞的地方,而這次召集之人,除了內閣三位大學士外,再就是六部尚書,連都察院左都御史陸完都沒請。
眾人被召集,即便心中覺得如此做不妥,但也沒人反對。
這天臨近午時,人員三三兩兩前來,沈溪和李鐩最後才現身,沈溪的出現讓很多人鬆了口氣。
“之厚,正要派人去問你呢……可有宣府訊息?”梁儲過來跟沈溪打過招呼,立即問出關切之事。
本來沈溪跟梁儲同為輔政大學士,卻因沈溪地位卓然,加之沈溪對於內閣事務不太關切,有意避嫌下,多日未曾前往內閣,梁儲一時間居然覺得有些陌生。
沈溪微笑:“陛下未曾有吩咐傳來。”
梁儲道:“那司禮監掌印太監人選,可有定下?”
沈溪微笑著搖頭,眾人臉色多少有些釋然。
有關張苑在京城等候覲見沈溪之事早已傳開,在場都是部堂,耳目眾多,對此多少有些瞭解。
一行人聚攏,卻因在皇宮外,連張座椅都沒有,便站在那兒。
戶部尚書楊一清關切地問道:“梁中堂,有何大事要跟我等宣佈?可是朝中出了了不得的事情?”
刑部尚書張子麟道:“這兩月不少上奏留中不發,是否與此相關?”
梁儲道:“乃是有關西北用兵之事。”
本來眾人都以為梁儲有什麼要緊事跟眾人商議,等其把當日所論說出後,在場人等難掩心中失望,便在於他們覺得這件事不需讓朝官探討。
兵部尚書王瓊道:“陛下於西北整飭軍務,未對兵部下過出兵御旨,可是最近北疆局勢又有變化?”
梁儲從懷裡拿出一封書信,“從西北傳來訊息,說是草原部族賊心未死,幾個部族聯合起來侵犯大同,有意挑釁,陛下已跟軍中將領商議,決定於近日出兵,反擊狄夷的挑釁。”
說到這裡,梁儲將目光落在沈溪身上,不少人也在偷瞄沈溪的反應,見沈溪神情泰然自若,未表現得多驚訝,紛紛揣摩。
王瓊道:“但到現在,兵部尚未收到風聲……不知情況是否屬實?”
按照王瓊的意思,出兵這麼大的事,若是連兵部都不知曉,那是無法作數的,但王瓊也知皇帝做事不循常理,本來朱厚照就在西北,說要出兵乃旦夕之事,根本不用跟兵部商議。
梁儲解釋:“是王伯安寫來的信函,於昨夜四更天送到,來不及跟諸位說明。”
“啊?”
那邊李鐩很意外,看著王瓊,“伯安的來信?難道德華不清楚?”
王瓊並未有任何情緒變化,道:“那看來確實關係重大。”
以他的意思,情況緊急確實不該先知會兵部,而應跟內閣首輔彙報,這是王守仁顧全大局的表現,而沒有追究王守仁知情不報的意思。
李鐩又看了看沈溪,道:“之厚對此如何看?”
李鐩不問沈溪是否知曉,也跟他之前多番見沈溪,甚至跟沈溪同來的路上還在說及西北軍情,沈溪明確表示對皇帝行事不瞭解有關。
在李鐩看來,沈溪沒有道理在這種事上隱瞞,甚至覺得皇帝到西北,有跟沈溪較勁兒之意。
沈溪道:“若只是些許韃靼人騷擾邊陲,便喊打喊殺,還要出塞還擊,實在沒那必要。”
李鐩道:“那之厚認為如何才合適?”
沈溪環顧一下四周,道:“即便出兵,也得適可而止,犯不著傾巢而出,更不能以陛下出關塞犯險。”
之前沈溪還說不支援出兵,隨即又說出兵也行,只要不把戰事擴大便可,說明沈溪在這件事上沒有太過強烈的主觀見解,有一定商議餘地。
也是沈溪清楚,他現在在朝中位在梁儲之上,若他態度鮮明且堅定,連梁儲都不好反駁,他必須要顧全梁儲的面子。
“如此也對。”
梁儲接過話茬,“以在下看來,陛下不應貿然領兵出塞,而應將那些糾結在一起犯邊的部族的情況調查清楚,再隨機應變。”
靳貴對此有自己的見解,“我等不在西北,所查之事不多,若上奏請陛下不出兵,陛下未必會聽從,倒是伯安在宣府,應該由他跟陛下面陳此事。”
“嗯。”
幾人點頭附和,覺得靳貴言之在理。
梁儲望著沈溪:“之厚,你覺得呢?”
到了這個時候,梁儲還要問沈溪的意見,他清楚涉及軍事應該問沈溪,這也跟沈溪熟悉西北的情況有關,雖然沈溪跟王瓊都曾做過三邊總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