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南安(第1/4 頁)
太子殿下一個千伶百俐的大媚眼,算是拋給了瞎子。
南安侯認真的給太子分析了一回江南局勢後,就告退出了東宮。
太子認真叫南安侯給堵的不行。
其實,江南啥樣,縱使南安侯不說,太子跟著親爹穆元帝在朝理政這些年,心裡也知道一些。當然,太子對江南的見地,可能沒有南安侯這樣的宿將深刻,但大局上的眼光還是有的。
收靖江王之權,這樣千古功勳,太子為何獨獨舉薦南安侯,將此曠世功績送予南安侯,歸根到底,東宮也知道,南安侯有這樣的本事。東宮是想借助南安侯在軍略上獨到的天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立此奇功,同時給巡幸江南的太子加分。當然,江南系官員也要最大限度的在此戰中保持家族元氣,讓家族在此戰中得到最大利益。
種種情勢的疊加,促成南安侯統率江南之事。
軍政軍政,軍與政從來都是一體。
東宮系的利益與此戰成敗攸息相關,把統率之位舉薦給南安侯,東宮自然有東宮的要求。
東宮的要求是,儘快打贏這一仗。
你要是磨蹭三到五年,那為啥還非要用你南安侯啊!五皇子這樣就藩三年的生手,都說三到五年內便能蕩平靖江。南安侯你領兵多少年,五皇子不過生瓜一個,你這三到五年的回答,不是被老五收買了吧?
要不是東宮知曉南安侯軟硬不吃的脾氣,且謝莫如與承恩公府素來水火不容,太子非得有此懷疑不可。
太子對南安侯的回答不大滿意,卻也無法。
畢竟,大總督一事,是東宮舉薦南安侯,而不是南安侯求著東宮舉薦的。
南安侯雖與承恩公是同胞兄弟,但,南安侯的性子顯然與承恩公不同。承恩公事事以太子為先,南安侯對於東宮則有些不遠不近。故而,南安侯給出三到五年的時間,太子也不能說,你抓緊點兒時間,一年半載的便把江南平定成不成?
太子不能同南安侯說,卻是可以同岳父吳國公說的。
寧祭酒是太子近臣,也知曉一些太子的心事,但太子沒與他商議,寧祭酒便當自己不知曉了。
吳國公聞知此事後道,“南安侯一向謹慎,他說要三到五年,是老成持重。一則,江南如何,得南安侯親自去了方知曉。二則,閩王說了三到五年之事,南安侯到底也要顧及些閩王的顏面。三則,三到五年,是最長的時間了,倘能提前解決靖江之事,豈不正是殿下之功麼。”
此一席話便能知曉穆元帝在為太子選岳家時是何等用心了,這位國公大人的手段,亦由此可窺一斑。
南安侯因戰功封侯,自然不是尋常人物,倘太子一問,南安侯便迫不及待的上前表忠心,那南安侯也就不是南安侯了。南安侯給太子三到五年的答案,這才是南安侯的本事所在。
話說,胡氏一族,吳國公最看好的就是南安侯,只可惜閩王妃實在手快,竟挑了南安侯的次女為閩王郡主伴讀。好在,南安侯閨女被人搶了先,不過,南安侯還是有兒子的。吳國公安撫了太子的心情,看太子顏色轉好,就說起來,“南安侯軍略出眾,家教亦好。前兒我見了他家三子,不過六七歲的年紀,就極懂禮數的。”
太子並不笨,他先時只是對南安侯的回答不滿意罷了,如今經岳父一解說,那點兒小小不悅也就煙消雲散了。太子雖是高高在上,但籠絡個把人的手段也是有的,一聽岳父這話,太子立刻道,“三郎也到了唸書的歲數,該選伴讀了。”
吳國公笑,“殿下恩重,天下皆知。”東宮對南安侯有舉薦之恩,再對南安侯施恩,如此恩深,南安侯若再有二話,便是陛下也會不滿吧。
至於其他,此時此刻,最重要的就是將南安侯牢牢的綁在東宮系的戰車上,餘者,皆可退讓!
太子與吳國公在東宮商議事情,隔日,南安侯被宣至昭德殿陛見。
穆元帝沒有太子這種急功近利一般對時間的要求,穆元帝道,“靖江在江南經營日久,朕登基時,外憂內患不斷,一直沒空料理,就坐大了他。你與朕實說,此去江南,有幾分把握。”
南安侯先後被五皇子與太子舉薦平定江南,自然也細細的琢磨過此事,南安侯道,“靖江勢力已成,早晚必有一戰。要說十成十,臣不敢說此大話,五成把握總有的。只是,臣以往都是在南安州,江南地廣人密,士族豪門頗多,臣這一去,暫時不能開戰,怕得先料理江南軍務。總得兵將可用,方得用兵。”
穆元帝微頜首,見面兒上卻是欲言又止,穆元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