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倭人不可信(第1/3 頁)
最近幾天寫到遣唐使的時候,炒雞卡文。
特別是看新聞,那倭國首相上躥下跳,倭國防長大放厥詞,就覺得心裡有一股子氣。
嗯,著實很痛苦啊!
++++++++++++++++++++++++
上官婉兒倒是沒有考慮太多。
在她看來,楊守文之所以殺人,更多是因為看到那些倭人囂張行徑,因此怒而殺人。
因為在此之前,她就知道楊守文對倭人沒有好感。
當初長洲尋寶時,有倭人參與其中,給楊守文增添了不少麻煩。
所以,上官婉兒一直以為,楊守文之所以不喜歡倭人,更多是因為那件事。可沒想到,楊守文竟然一番長篇闊論,令上官婉兒頗為震驚,同時又覺得有一些可笑。
倭人?
能禍及後人?
此時的倭國,還處於奈良時代,國力算不得強盛。
事實上,早在漢代,就有倭人朝貢華夏的先例。在此之後,也只有在白江口之戰時,稍顯露出了些許野心。一直以來,倭人以謙恭有禮而著稱,對華夏朝廷,多以‘上國’而稱呼,顯示出對華夏的仰慕之心,故而才有‘君子國’的說法。甚至在朝中,不少人對遣唐使抱有好感。哪怕是白江口之戰,雙方的關係已經降至冰點,但是對倭人卻並不排斥。
如此一個謙恭有禮的國家,又如此弱小,如何能危害朝廷?
上官婉兒覺得,楊守文有些危言聳聽。
“青之,你所見倭人,不過是少數,乃害群之馬。
大多數的倭人,還是很謙卑的……他們派來許多人學習,豈不說明他們對朝廷的仰慕?你說會禍及後人,實在是……這些話若是到了朝堂上,只會被他人恥笑。”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大都有一種天朝上國的心態。
在唐人眼中,華夏乃世界的中心,域外皆為蠻夷,根本不足為慮。
楊守文心中苦笑。
那倭人對華夏造成的傷害,與目前而言,的確是還很遙遠。
但卻不能因此,就對這個國家優待。華夏,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猶如一頭巨龍,而那倭人卻好像依附在巨龍身上的蚊蠅,不斷的吸食這巨龍的鮮血,壯大自身。
等到了巨龍衰弱,那蚊蠅就產生了其他的想法。
它想要吞噬了巨龍,取而代之……
可這些話,他無法說出口。就如同上官婉兒所言,即便是他說出來,也不會有人相信。
最好的辦法,便是停止向倭人輸血。
就如同前世的美帝,將之視為棋子,爪牙。我可以對你友好,可以對你支援,但是你想要獲得我最為先進的技術,就是痴心妄想。甚至,你有一點壯大的苗頭,我也會立刻鎮壓,讓你生生世世,只能依靠我,成為我的馬前卒,卻休想威脅到我。
楊守文覺得,對付倭人,必須要用這樣的手段。
只是華夏延續千年的‘老大中國’心態,總會忽視掉倭人的野心。
在朝中的大佬們看來,白江口之戰只是一個偶然。但在楊守文看來,確是倭人尋求擴張,對朝廷底線的一次試探。當然了,那試探的結果,就是長達近四十年的斷交。
此時的倭國,對華夏尚有極大的依賴之心,所以在發現華夏根本不是他們可以撼動的巨人之後,立刻又改變了策略。四十年裡,雙方在官面上沒有任何的接觸,可是在私下裡,卻往來頻繁。那血學生僧,那些留在華夏的工匠,以及如無畏法師那種,心甘情願的改變姓名,在華夏生活十數載,目的只是想吸取華夏的精華。
遣唐使,的確是彰顯了華夏的博大胸懷,但同時,也使得華夏璀璨的文明輸送出去。
但這種文化輸出,卻沒有什麼好結果。
因為得來的太容易,倭人並不感謝,反而對華夏的窺覷之心,伴隨著他們的強大,逐漸演變成為一種野心。
鬥米恩,升米仇!
就因為華夏給予的太多,那些得到了好處的蠻夷邦國,認為是理所應當,毫無感恩之心。
想到這裡,楊守文閉上眼睛,陷入沉思。
半晌,他睜開眼,對上官婉兒道:“姑姑,我要見陛下,向她面陳。”
“嗯?”
上官婉兒蛾眉淺蹙,輕聲道:“青之,你要做什麼?”
“我只希望陛下能夠駁回倭人更改國名的表奏,倭人便是倭人,絕不可令其改為日本國。”
“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