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大功告成!偷香公主!皇后皇后(第1/6 頁)
這話一出,全場文武官員頓時不淡定了。
惠親王綿愉出列道:“皇上,臣覺得恩賞太過了。”
宗室親王,可以稱臣,也可以稱奴才,但一般的時候都是稱奴才,後世恭親王給慈禧的摺子中,大多也自稱奴才。
而此時,綿愉用了臣這個自稱,可見其嚴肅性。
接著,綿愉繼續道:“皇上,內閣侍讀學士和一等子爵,任何一個便已經可以表彰蘇曳的功勞,而皇上兩者一起給,已經是厚賞太過。”
“如今,又要賜婚壽禧公主,恐引非議。”
“不如等到蘇曳再立新功,再行賜婚,那樣方才名正言順。”
綿愉說這話當然有私心,但是更多的是公心。
他覺得皇帝的性格實在是太天真,喜歡起一個人來,就喜歡得不得了,封賞得過頭。
而討厭起一個人來,就連一眼都不願意多看。
現在八旗和蘇曳對立,皇上你如此重賞蘇曳,讓八旗勳貴怎麼看?
如果是高宗,那還沒有事,因為高宗威望高,權力近乎無限,完全可以乾綱獨斷。
再往下哪怕仁宗(嘉慶),宣宗(道光)帝,都已經失去了這種乾綱獨斷的威望了。
當然,大家可能無法推翻你的決議,但是這是損失你這個皇帝的威嚴作為代價的。
哪怕是世宗皇帝之威,也都無法真正和天下群臣對立。
蘇曳不想要昨天的凱旋大典,也就是這個原因了。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端華出列,載垣出列,杜翰出列,文慶出列。
幾乎所有軍機處大臣,齊刷刷站出來反對。
這等情況真是少有,肅順一黨竟然和綿愉一黨,完全站在了一起。
皇帝陷入了糾結之中。
此時,他稍稍從之前上頭的情緒清醒過來,這才開始正視八旗勳貴的對立情緒。
然後,他陷入了沉默。
足足好一會兒道:“賜婚壽禧公主,既是公事,但歸根結底是朕的家事,所以這件事情就這麼定了。”
猶豫再三之後,皇帝決定堅持到底,不打算妥協。
一是為了他自己的權威,二是他確實答應過。
“擬旨,蘇曳和壽禧公主天作之合,特賜婚!擇一吉日,成婚。”
蘇曳上前,道:“臣謝主隆恩。”
全場大臣沉默以對。
既然皇帝這般說,那群臣就無法再反對了,但是卻可以用沉默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此時,皇帝算是敏銳感覺到,群臣這種對立的態度,甚至隱隱從蘇曳頭上,轉移到他這個皇帝的頭上了。
他稍稍有些不安。
雖然他是皇帝,而且大清的皇帝只要成年之後,基本上都是大權獨攬,臣子很難抗衡。
但是到了他這一代,其實稍稍有了變化。
因為局面惡劣,發逆作亂,加上洋夷入侵,使得皇帝的威望和權力是在下降的,皇帝有求於臣子的地方越來越多。
而且他太年輕,繼位的時候本就威望不足。
但事已至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接下來的朝議,依舊正常進行。
甚至大臣們依舊非常恭敬,而且看上去也彷彿非常主動,但是蘇曳能感受得出來,甚至蘇曳也感受得出來,在場很多八旗勳貴大臣,已經有些消極對抗了。
皇帝太年輕,政治手段還不夠老練,抬高蘇曳的同時,太打壓八旗勳貴的情感了。
封賞了蘇曳之後,接下來只有一個重要的議題。
皇帝道:“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提出要修約,眾卿看該如何是好?”
此時,皇帝的口氣很鄭重,但是還不夠鄭重。
所謂修約,就是英國、法國、美國要求清廷履行之前的承諾,讓英國人進入條約中規定的口岸城市,並且開放更多的口岸等等。
上一次鴉片戰爭,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中法黃埔條約》、《中美望夏條約》等等。
之後,清廷和西洋諸國相安無事了好幾年。
1847年之後,西洋諸國感覺到這些條約簽訂之後,沒有達到預想中的利益,所以想要得到更多。
而另外一方面,清廷簽訂條約之後,不少條款也沒有履行。
所以當時就提出修約的意見,而且讓清廷履行相關承諾,但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