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所以歷史上的好多人,或者像陶潛一樣不為五斗米折腰,主動離開名攻利敵之場,或者雖在名利場中,卻保持著山林之念。像張良,雖然相貌似“婦人好女”,早年卻曾是和刺客拿著大鐵椎想對千古一帝秦始皇發動“斬首行動”的豪客。但他後來得到黃石公的教誨,不但明達了兵法上的虛虛實實,對於世間萬事也有了新的參悟。所以他後來當功成之後,就閒居家中,修身養性,不再參與世事。結果像韓信、英布之類的人都沒有好下場,而張良獨免於禍。司馬光曾讚歎道:“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偽矣。然其欲從赤松子遊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之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陰誅夷,蕭何繫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也?故子房託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資治通鑑》)
又比如像白居易,雖然早年也是滿腔抱負,但見朝廷混亂,知事已不可為後,就轉為“窮則獨善其身”的原則。《適意》這首詩,很貼切地反映出白居易此時的心情:十年為旅客,常有飢寒愁。三年作諫官,復多屍素羞。
有酒不暇飲,有山不得遊。豈無平生志,拘牽不自由。
一朝歸渭上,泛如不繫舟。置心世事外,無喜亦無憂。
終日一蔬食,終年一布裘。寒來彌懶放,數日一梳頭。
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過適,適外復何求?白居易討得閒職,遠離了###的漩渦,他素食布裘,卻有朝睡足,夜酌醉,樂山樂水無拘無束之樂。而且正是由此,他才躲過了“甘露之變”這場大禍。“甘露之變”後,仇士良指揮宦官大肆屠殺朝廷官員和禁衛軍士兵,被殺死的有六百多人,曾經排擠過他的宰相王涯等都暴屍街頭,沒人敢收殮。白居易得知此事後,感慨萬千之餘,獨自一人遊了洛陽的香山寺,賦詩道: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二、最高超的作為--無為之為(5)
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顧索素琴應不暇,憶牽黃犬定難追。
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這首詩說,在那些昔日風光無限,“成功”地將白居易排斥出朝廷的高官大員們同赴黃泉路時,白居易卻悠然地登山攬勝,那些刑場上的官員們不會有心情像嵇康一樣優雅的索琴來彈,只能像李斯一樣作黃犬之嘆。最後白居易用《莊子》中的典故作結,那些官員貌似和龍與麒麟一樣的尊貴,但現在都上了屠宰場,那還不如我這個像泥塗中的龜一樣的人,雖然低微,卻自由自在。
《莊子》在《應帝王》裡說:“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也就是說,不要追求什麼名聲,不要做出謀劃策的智囊,不要承擔什麼責任,不要當智慧的主宰。體會無窮的大道,遊心於無我的境界,享受天所給的一切,而不要以為有什麼所得,這都不過是虛無罷了。
所以金庸先生在功成名就之時,就激流勇退選擇了“歸隱”。1972年,他在寫完《鹿鼎記》後,毅然封筆。1991年,金庸部分轉讓一手創辦起來的《明報》股權,開始逐步實施自己的“退休”政策,到1994年,他正式辭去董事局主席一職,全面“退隱”。
這正是聰明人所為。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其實筆者覺得,道家的好多道理,越是聰明人,越是事業有成的人,越容易理解。
道家的無為,並不是完全無所作為。這裡的無為,往往是針對一些世俗認為有意義而道家以為無意義的事來說的,至於養性修身,提高自己的本領技藝,當不在“無為”的範圍之內。在莊子的文章中就讚美過“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捕蟬如探囊取物一般的神奇老人,也誇獎過遊刃有餘,“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庖丁,還稱頌過一個釣起大鯨魚的任公子。老子也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道家的無為不是等於白痴一個,啥也不會,啥也不學。蘇東坡的《洗兒詩》說“但願生兒愚與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雖然說是希望自己的兒子不像自己這樣聰明過頭,鋒芒太露,而有聲名之累,牢獄之災,但是我們也能理解到蘇東坡的意思絕對不會是想要個腦癱的兒子。
臺灣女作家羅蘭也寫過:“如果是‘為’而‘不爭’,那就是表面上不爭,實則有為,不與別人爭一日之長短,而把爭的精神去做別人所不及見到的‘大事’,所得的結果才會是‘大勝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