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此語一出眾人不禁一呆,心中一想也不為道理,同時亦被項羽的氣勢所折服,在場的目光聚到張良身上,看他如何反駁?
張良顯然乃雄辯大家,微微一笑,道:“六國離亂為暴秦所統治,天下百姓受了幾十年的戰禍之苦,滅秦雖需能者,但絕非治理天下的賢者,推翻暴秦以後德治天下,使百姓安享太平盛世,才是主流。”
李月瑤稱讚道:“張先生的話發人醒思,真是精彩絕倫。”眾人亦隨聲附和。
項羽心想自己從小學習劍術騎射,兵書戰略,對什麼“仁政”從來不屑一顧,儘管其母當年以才學名動天下,但自己卻學來甚少,在政論上如何也辨不過,張良這位儒生夫子,驀地想到龍天羽也是武將出身,不若拉他下水,轉向龍天羽問道:“不知龍兄除領軍打仗外,對這些縹緲的治國之道,有何見解?”
龍天羽愕然一呆,登時會意,心中暗笑:“項羽你也忒小瞧了人,老子可是兩千多年後全國高考最高成績保持者,並取得雙博士學位,問我政治學,隨便找個後人的理論,你們也不曾聽聞過?”
李月瑤俏目亮了起來,含情脈脈地瞧著龍天羽,笑靨如花道:“公子旦說無妨,月瑤很想再聆聽公子的高論!”
龍天羽感受著才女灼熱的目光,故意裝出難為的神情,轉身望向柳詩詩與張倩、郭鈺瑩她們的席位,三女眸光閃亮,一眨不眨地盯著他期盼著可以一盼意中人的風采。
項羽看到他為難的表情,以為他當真如此,心下則想:“還不是同老子一樣,帶兵打仗就是戰爭,稱霸天下就是王道,講什麼‘仁政’勞什子治國之道,不切實際也!”
賓客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靜聆他的回答,瞧他是否能說出一番道理來。
龍天羽左手習慣性旋動右手無名指上的鑽戒,以其瀟灑的招牌動作,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和工具,不能長期混戰下去了無終結,要知道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立場的差異;治理天下在得民心,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第六卷 利涉大川 第十一章 龍虎風雲
龍天羽對古代文化有所研究,隨口說出一段竟包括羅貫中《三國演義》、杜牧《阿房宮賦》中幾句精闢詞語糅合而成,論據說出後,在場賓客無論賢士大夫還是武侯將相皆被這幾句折服。
李月瑤咀嚼著“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的精闢之詞,秀眸異閃,不敢相信地盯著龍天羽,彷彿重新認識他一般,覺得他簡直高深莫測,不同常人。
張子房聽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開頭幾句,道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禁讚了一聲,等龍天羽一口氣說完,深覺句句均是警世良言,每一句不拘於以往的世俗之語。
()好看的txt電子書
柳詩詩三女美目流盼,巧笑嫣然,被他言語所拜服,恨不得立即投到君郎的懷抱,溫存受寵一番,眉梢眼角不勝歡喜。
項羽哪聽過這些古代文化中的精粹,什麼“滅六國者,六國也”根本聽不下去,劍眉鷹目,炯若寒星,嗤之以鼻道:“成者王侯敗者寇,自古弱肉強食,強者便是王權,焉能不服?嬴政一統天下難道靠的不是大秦百萬鐵騎,而是仁政民心不成?戰爭決定政治,儒墨道法、諸子百家多在虛無的形式,不切實際也!”
墨者鉅子以及儒家仕夫聽到此語,臉色頗有些不自然,眾人莫不做聲,目光聚集在龍天羽身上,不知他又會說出什麼石破天驚的奇怪言論來。
龍天羽雖然不是雄辯家,卻也機靈百變,腦海一閃,又捏來一些古代名言警句為己所用道:“孟子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秦疆域之廣曠古爍今,然則百萬雄兵征服了六國,卻征服不了民心,君王似舟,百姓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暴秦不施仁政,才會有今日一人振臂,八方響應的局面,倘若四海生平,百姓安居樂業,誰還會起義謀反呢?只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李月瑤、柳詩詩幾女聽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時驚訝地撥出聲來;張良雙眼發直,也感覺到這乘龍快婿的識見當世無二。
只因從商周到春秋戰國,諸侯之間的戰爭都是貴族之間的利益之爭,所以改朝換代均是諸侯權貴的人,從未有人將最底層的農民放到如此高度。
眾人半晌無語,都在沉思他的言論,張良嘆道:“好一句後之觀今亦猶今之觀昔,如此精闢的政論,即便戰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