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秀麗江山 > 第154部分

第154部分(第2/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獲得槍神祝福的我,竟變成了女生全點悟性?當然要學遍天下武學火影:系統認錯主角後我覺醒了!傾盡天下攜手山河乒乓:師承張藏獒續寫國乒榮耀歐希樂斯的日記病弱萬人嫌乖茶,頂級大佬離綜寵穿梭電影世界開局抽取燕雙鷹相思封鎖情原神之開局魔刀千刃全民木筏求生,我娶妻就能變強全息網遊:擁有神器後我職業全能NBA:老子天下第一歡迎來到星火樂園餓殍:鏡花水月咒回土著被綜漫男神們包圍礪刃!普通人2025年改運風水網遊:治療與守護鄉愛永強媽重生,坤爹我不伺候了

公羊壽,說法不一。但比較起來把定稿人題為作者更合理一些。今本《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傳合併,傳逐句傳述《春秋》經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不同。寫作方法多以設問、自答展開傳述。如本篇“吳子使札來聘”即是《春秋》襄公二十九年經的一句,以下部分都是《公羊傳》對這句話的“微言大義”所作的傳述和解釋。

'題解'

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吳國派公子札訪問魯國,《左傳》對經過情形有詳細記載。當時的吳王餘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吳國在公子札的父親壽夢就位時(公元前585年)就已稱王。但原諸國還是視吳國為蠻夷之邦,《春秋》記事稱之為“吳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實際上是貶稱。而《公羊傳》出於“諸夏”的民族偏見和地域偏見,甚至否認吳國“有君、有大夫”,對《春秋》記事用語理解為抬高了吳國的地位。本就是《公羊傳》解釋《春秋》為什麼用“吳子”肯定吳國“有君”,用“聘”肯定吳國“有大夫”的。全層層設問,步步深入,以事實說明公子札的賢、仁、深明大義,使吳國在諸夏心目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譯'

(《春秋》記載:)“吳子派札來(魯國)訪問。”

吳國本無所謂國君,無所謂大夫,這則記載為什麼承認它有國君,有大夫呢?為了表明季子的賢啊。季子賢在哪裡呢?辭讓國君的位置啊。他辭讓君位是怎麼一回事呢?謁、餘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幹,兄長們都愛他,一起想立他做國君。謁說:“現在如果就這樣倉促地把君位給他,季子還是不接受的。我願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國君,最後把君位傳給季子。”餘祭、夷昧都說行。所以幾個哥哥在位時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禱,說:“上天如果讓吳國存在下去,就保祐我們早點遭難吧。”所以謁死了,餘祭做國君。餘祭死了,夷昧做國君。夷昧死了,國君的位置應當屬於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壽夢的庶長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訪回國,一到就把僚當作國君。闔閭說:“先君所以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都是為了季子的緣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遺囑呢,那麼國君應該季子來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遺囑呢,那麼我該是國君。僚怎麼能做國君呢?”於是派專諸刺殺僚,而把國家交給季子。季子不接受,說:“你殺了我的國君,我受了你給予的君位,這樣我變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殺了我哥哥,我又殺你,這樣父子兄弟相殘殺,一輩子沒完沒了了。”就離開國都到了延陵,終身不入吳國宮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為義,以他的反對互相殘殺為仁,稱許季子的賢德。

那麼吳國為什麼有國君,有大夫呢?既承認季子是臣,就應該有君啊。札是什麼呢?吳季子的名啊。《春秋》對賢者不直稱其名,這則記載為什麼稱名呢?認可夷狄,不能只憑一事一物就認為夠條件了。季子是被認為賢的,為什麼季子還不夠條件呢?認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象個臣子;認可做人兒子的,一定要使他象個兒子。(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兒子,就要在用語遣詞上顯示出這一點來。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王維堤)

'註釋'

(1)聘:古代諸侯國之間派使者相問的一種禮節。使者代表國君,他的身分應是卿;“小聘”則派大夫。

(2)賢:用作以動詞。季子:公子札是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為字。《史記》稱他“季札”。

()讓國:辭讓國君之位。據《史記吳世家》記載,壽夢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辭,才立長子諸樊(即謁)。壽夢死後,諸樊又讓位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止。

(4)謁:壽夢長子,一作“遏”,號諸樊。《春秋》經寫作“吳子遏”,《左傳》、《史記》稱“諸樊”。

(5)餘祭:壽夢次子,《左傳》記其名一作“戴吳”,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春秋事語》作“餘蔡”。

(6)夷昧:壽夢三子。《左傳》作“夷末”,《史記》作“餘昧”。

(7)迮(zé責,又讀zuò做):倉促。

(8)尚:佑助。悔:咎,災禍,這裡指亡故。

(9)謁(yè)也死:謁在位十三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在伐楚戰爭,冷箭死於巢(今安徽巢縣)。

(10)餘祭也死:餘祭在位四年(《史記》誤作十七年),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嫡妃重生世界第一偵探事務所穿越之帶著空間養夫郎害羞蜜糖糾正之界寒梅舞春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