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藩在陽城,河南尹華薈在成皋,汝陰太守平陽人李矩為傅祗建立房屋,並運送穀物來供給他。華薈是華歆的曾孫。
藩與弟組、族子中護軍崧,薈與弟中領軍恆建行臺於密,傳檄四方,推琅邪王睿為盟主。藩承製以崧為襄城太守,矩為滎陽太守,前冠軍將軍河南褚為梁國內史。揚威將軍魏浚屯洛北石樑塢,劉琨承製假浚河南尹。浚詣荀藩諮謀軍事,藩邀李矩同會,矩夜越之。矩官屬皆曰:“浚不可信,不宜夜往。”矩曰:“忠臣同心,何所疑乎!”遂往,相與結歡而去。浚族子該,聚眾據一泉塢,藩以為武威將軍。
荀藩與弟弟荀組,同族侄子中護軍荀崧,華薈與弟弟中領軍華恆在密縣又建立了一個行臺,向各地傳佈檄文,推舉琅邪王司馬睿為盟主。荀藩按照朝廷旨意以荀崧任襄城太守,以李矩任滎陽太守,以前冠軍將軍河南入褚任梁國內史。揚威將軍魏浚駐紮在洛水以北的石樑塢,劉琨按照朝廷旨意讓魏浚任河南尹。魏浚到荀藩那裡去諮詢商議軍隊事務,荀藩邀請李矩參與這次聚會,李矩連夜趕去,李矩的屬下官員都說:“不可相信魏浚,不應當連夜去。”李矩說:“忠臣都有相同的想法,有什麼值得懷疑呢?”於是前往,他們在一起暢談高興地離去,魏浚的同族侄子魏該,聚集了一些人佔據一泉塢,荀藩讓他擔任武威將軍。
豫章王端,太子詮之弟也,東奔倉垣,苟率群官奉以為皇太子,置行臺。端承製以領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自倉垣徙屯蒙城。
豫章王司馬端是太子司馬詮的弟弟,向東投奔倉垣,苟帶領官員們尊奉他為皇太子,也設定了一個行臺。司馬端按照朝廷旨意讓苟擔任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從倉垣遷徙到蒙城駐紮。
撫軍將軍秦王業,吳孝王之子,荀藩之甥也,年十二,南奔密,藩等奉之,南趣許昌。前豫州刺史天水閻鼎,聚西州流民數千人於密,欲還鄉里。荀藩以鼎有才而擁眾,用鼎為豫州刺史,以中書令李、司徒左長史彭城劉疇、鎮軍長史周,司馬李述等為之參佐。,浚之子也。
撫軍將軍秦王司馬業是吳孝王的兒子,荀藩的外甥,十二歲,南奔密縣,荀藩等人侍奉他,向南奔赴許昌。前豫州刺史天水人閻鼎,在密縣聚集了幾千西州流民,打算返歸故鄉。荀藩因為閻鼎有才又聚集了一些人,就任用閻鼎為豫州刺史,讓中書令李、司徒左長史彭城人劉疇、鎮軍長史周、司馬李述等人作為閻鼎的參佐。周是周浚的兒子。
時海內大亂,獨江東差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鎮東司馬王導說琅邪王睿,收其賢俊,與之共事。睿從之,闢掾屬百餘人,時人謂之百六掾。以前潁川太守勃海刁協為軍諮祭酒,前東海太守王承、廣陵相卞為從事中郎,江寧令諸葛恢、歷陽參軍陳國陳為行參軍,前太傅掾庾亮為西曹掾。承,渾之弟子;恢,靚之子;亮,兗子之弟子也。
當時全國一片混亂,只有江東稍微安定,中原計程車人百姓大多南渡長江去避亂。鎮東司馬王導勸說琅邪王司馬睿,召收賢能英俊的人才,與他們一同成就事業。司馬睿採納了王導的意見,任用了一百多人作為掾屬,當時的人稱之為百六掾。讓前潁川太守勃海人刁協任軍諮祭酒,以前東海太守王承、廣陵相卞任從事中郎,以江寧令諸葛恢、歷陽參軍陳國人陳任行參軍,以前太傅掾庾亮任西曹掾。王承是王渾的弟弟的兒子。諸荀恢是諸葛靚的兒子。庾亮是庾袞的弟弟的兒子。
'20'江州刺史華軼,歆之曾孫也,自以受朝廷之命而為琅邪王睿所督,多不受其教令。郡縣多諫之,軼曰:“吾欲見詔書耳。”及睿承荀藩檄,承製署置官司,改易長吏,軼與豫州刺史裴憲皆不從命。睿遣揚州刺史王敦、歷陽內史甘卓與揚烈將軍廬江周訪合兵擊軼。軼兵敗,奔安成,訪追斬之,及其五子。裴憲奔幽州。睿以甘卓為湘州刺史,周訪為尋陽太守,又以揚武將軍陶侃為武昌太守。
'20'江州刺史華軼,是華歆的曾孫,認為自己是接受皇帝的旨意,卻被琅邪王司馬睿所領導,所以經常不接受司馬睿的命令。所屬郡縣長官大多都勸諫他,華軼說:“我只是想看到朝廷的詔書罷了。”司馬睿接到荀藩的檄文後,按照朝廷旨意設定官職機構,更改掉換長吏等官員,華軼與豫州刺史裴憲都不服從。司馬睿就派揚州刺史王敦、歷陽內史甘卓與揚烈將軍廬江人周訪聯合兵力攻打華軼。華軼的軍隊失敗,自己逃奔安成,周訪追上並殺了他,還殺了他的五個兒子。裴憲逃奔幽州。司馬睿任用甘卓為湘州刺史,任周訪為尋陽太守,又任揚武將軍陶侃為武昌太守。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