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頁)
,絕對不會欺騙林家的。
馬三感動地說道:“天成,小立,你們放心吧,我一定會搞好公司,絕不辜負你們的期望。”
林天成稍微遲疑了一下,直問道:“那不知道股份方面要怎麼劃分呢?”
馬三回道:“我們兩家出的錢差不多,如果是共同管理的話,那我們就對半分。”
林天成聽到馬三的表態,回道:“外行人不能帶內行人,我們相信你們的為人,不會隨意干涉公司的決斷。這樣吧,我們林家就佔四成,你們馬家的功勞最大,佔六成,怎麼樣?”
馬三疑問道:“你們這樣不會太虧了嗎?”
林天成卻笑道:“這樣你才會把公司當成你的,才會更有幹勁!”
馬三會心地點下頭來。
他們都是乾脆的人,做事不婆媽,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
而後他們商議完一些比較煩瑣卻很關鍵的細節後,果斷約定好時間,準備找個律師和相關部門辦好手續。
至此,馬林兩家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可謂是榮辱與共。
……
……
翌日。
林立看著窗外晴朗的天空,朵朵白雲遮蓋住朝陽的光輝。感受著微風吹拂過來的溼潤氣息,林立的心思開始起伏。
“雕刻術和鑑定術都晉階了,而原本最先達到瓶頸的書法卻反而卡在中級的位置,一直都沒突破的跡象。”
林立看著眼前的書法作品,稍微嘆息一聲。
拿開,換上新的。
此時的林立已不用描摹或臨寫,做到背臨完全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可是他一直都得不到要領,總覺得自己還沒掌握到訣竅。
“如果書法提升上去,我的衝級速度至少能加快一半。雖然我領悟了雕刻的精髓,可惜雕刻材料和雕刻作品大量囤積的聯合限制,致使我有力而不怠,難以充分發揮雕刻的優勢。”
也正是雕刻方面的束縛,林立才想到自己的書法瓶頸,才打算靜下心來尋求突破。
只可惜,過渡的刻意反而使得林立一直都原地踏步。
從鬥犬事件結束後的這數天來,林立一直都想在書法方面得到突破,只可惜越是刻意越難取得成績。此時此刻的他,有的只是煩躁,以及不滿,真的想出去走走,散散心。
“咦,我的老人沉思像怎麼放到這裡的呢?”
林立突然看到自己最完美的作品——老人沉思像,悠然愣了下來。
老人沉思像,大師級的完美作品,林立自那之後都沒雕刻出同個級別的作品,所以對此很是珍惜。他原本是將這件最得意的傑作放在大廳裡,供大家欣賞的,不想居然被搬到自己的臥室。
若是不注意的話,還真會遺漏過去呢。
不過林立也不去計較這點小問題,他的心思開始伴隨著老人沉思像的出現而產生微妙的感應。
想當初,他就是在根雕的啟發之下,用新的角度來理解雕刻,從而使得他領悟出雕刻的真諦,成功晉升高階境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林立想起這個古諺語,微微一笑,開始揣摩起名人大家的傑作。
他選擇的物件是書法界鼎鼎大名的王羲之。
林立搜尋出王羲之最為著名的《蘭亭序》臨摹版本,一邊揣摩一邊呢喃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運用他的心,他的手,使古人為他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的各種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他的書法當中,形成了那個時代的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可以說,王羲之的字兼撮眾法,備成一家。”
“雄秀天然,古雅不逮!”
“難怪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林立用心體會其中的書法意境,特別是創作《蘭亭序》時的情景,隱隱有所靈動,似乎有一股似清晰卻又琢磨不住的感覺在呼喚著他。
結合自己的記憶,林立的唏噓開始飄蕩:“《蘭亭序》的創作環境是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歡聚一堂的熱鬧場面,可是字裡卻凝聚著王羲之強烈的個人感情。”
“這裡邊有一股別樣的氣氛……”
“沒錯!是一股與歡樂之情截然相反的情懷!”
“這怎麼可能……”
林立的思緒開始混亂。
字帖裡所描繪的內容,創作時的環境氛圍,卻與作者所抒發的情懷截然相反,這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