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令後,為了和緩民憤,將朔縣知事熊介撤職解省,永不敘用;武鄉知事高槐撤職。至此,反房稅運動以勝利告終。
人說閻錫山善於看風使舵,由此可見一斑。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一、整軍抗戰(1)
總領晉綏軍務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以製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旨在滅亡中國的全面侵華戰爭。山西作為華北的戰略要地,自然成為中日兩軍的必爭之地。從地理環境看,山西地處華北地區西部,山嶽環繞,重巒疊嶂,是華北的天然屏障,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從軍事戰略上看,山西雄踞華北,俯瞰中原,控制了山西,便掌握了華北戰場的主動權。日軍要佔領華北,非佔領山西不可。相反,“如山西高原全境保持我軍手中,則隨時可以居高臨下,由太行山脈伸出平漢北段和平綏東段,威脅敵在華北之平津軍事重地,使敵向平漢南進及向綏遠進攻感到困難”。
為此,日軍在《昭和12年(1937年)度作戰計劃要領》中就計劃,“向山西及綏東方面進行作戰”。
閻錫山,同日本軍界打交道多年,對於日本的侵華野心和路數,是有較明確的認識的。尤其是華北事變之後,侵略者的魔爪已伸向華北、危及山西的情況下,閻錫山認識得更為明確,他不能不為自己的安危所考慮。正如他自己所說:“山西表裡山河,中外軍事家對他都有華北要塞之稱,合上綏遠,可以說是西北的門戶,也可以說是西北的屏藩;就全國說,與華南互為犄角,是全國的一個堡壘。山西保不住,不只華北失掉了地理上的重心,西北和華南也感受重大的威脅。也就是因為晉綏佔著這樣重要形勢,所以晉綏就成為敵人必爭的目標”。
為了防範日本的入侵,閻錫山早在1935年9月28日,就曾致電蔣介石,建議制定三十年防守國策。電文雲:“竊以現在國家外侮憑陵,匪亂未定,深長計慮,擬請決定三十年防守國策,以圖‘自強救國’之計。”他建議實行孫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將土地劃分為份地,分給農民耕種,以安定其生活,穩固其心理,然後分期加以軍事訓練,以100個師計,半年退伍一次,30年可訓練完畢。5年即可訓練1000萬人,10年則可達2000萬人,“則自信世界任何強國,無能亡我者矣。”推行此項政策,在北方處此情勢之下,能否實現,尚不一定。而在中南各部5省完成,可保5省,10省完成,可保10省。那麼,這5省、10省即“可作國家復興失地恢復之根據”。“未識鈞意以為如何?幸垂察焉。”
此建議蔣介石並未及時答覆。同年10月26日,蔣介石始派專機接閻錫山赴南京,共商國是。在南京期間,閻錫山奉蔣介石之命,與陳儀、張群、黃郛、熊式輝、楊永泰、黃紹竑擬訂“三十年防守國策(或稱卅年自力更生國策)”。該方案稱:“今日言自存,非自力更生不可。欲自力更生,舍增加國力別無辦法。於此國難迫切之時,而言增加國力,深有赴不及之慨,但此為立國之有效方法。” 因而必須努力增加國力,而增加國力,不外集中人力、發展物力兩項。為此,應以6年為一期,共5期,編訂建設計劃大綱,並責成各專門機關,編訂各項專案,經各級主管部門稽核後,照準推行。
此外,閻錫山還同唐生智、張學良、何應欽、朱培德,擬定了“國防計劃”案,現摘錄如下:
一、國防計劃
國防計劃,應分兩層:一是永久的,三十年分為五期,先計劃第一期,每期前一年,計劃本期,以需要求供給。分為六項:國民訓練;民兵訓練;軍官訓練;軍實製造;要塞構成;交通建設。
一、整軍抗戰(2)
以每年增加二百萬之戰鬥員為標準。一是臨時的,就已有之軍實,作臨時之作戰計劃,其計劃,應以下列各項為標準:判斷敵人之企圖;敵軍作戰之長處;敵軍之畏忌;我之環境;我之內部;我之短處;我之長處;我之企圖。
此計劃如條件上有變更,其計劃上亦須隨時變更。
二、軍隊整理
軍隊整理,亦應兼顧永久與臨時兩層。永久方面:如借軍隊之訓練,作軍官之養成,借軍隊之分駐,作國民之軍事訓練等。臨時方面:如按我作戰之企圖,分抗戰軍與暗襲軍等類,分別整理。
三、兵器製造
兵器製造,亦應兼顧永久與臨時兩層。永久方面,如工廠之設定地點及其能力,與夫工業方面之聯絡,交通方面之利用等。臨時方面,應就現有一切裝置能力改造,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