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4 頁)
先生已患病)到晉詳為面談”。同時,“策動每縣各推舉代表二人,一人代表政府,一人代表民間,組成山西國民會議促成會”,設會址於海子邊教育會,由山西大學教授李翰章擔任主持人, 以示響應孫中山先生“北上宣言”中“速開國民會議”之號召。
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向“各省各軍民長官”發出“馬電”,宣告“文對於時局主張,以國民會議為解決方法。日前發表宣言,諒承鑑察。茲特選派同志分赴各省區向民眾宣傳,每一省區約二、三人,務使國民鹹灼然於會議之性質及關係,其宣傳範圍,以此為限,不涉及地方政事軍事。”接到孫中山電文後,閻錫山於23日電覆先生,表示“馬電奉悉。尊處選派同志宣傳政見,具見偉籌,已飭屬知照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二、宣稱“保境安民” 聯直、聯奉與攻討國民軍(1)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各路軍閥皆從各自不同的利益出發,翻雲覆雨,今天甲、乙聯手以制丙,明日乙丙合作以對甲;忽而稱兄道弟,說不盡的好話,忽而劍拔弩張,視為寇仇。閻錫山既已置身於軍閥混戰的旋渦之中,也就勢所必然地不能脫此窠臼。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隨著形勢的變化,閻錫山逐漸開始轉向,由聯段、馮反直,變為聯直吳、聯奉張,而反對馮玉祥的國民軍。
第二次直奉戰爭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天下太平,而是與新的分化、組合相伴隨,醞釀著又一輪的爭鬥。
首先,是“反直三角同盟”的瓦解。孫中山先生致力於國民革命幾十年,作為“*革命的先行者”是當之無愧的。當孫中山於1924年11月離粵北上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和‘召開國民會議’的主張後,段祺瑞馬上以‘外崇國信’和‘召開善後會議’相對抗。張作霖也在1924年12月底孫中山到達天津後,勸告孫中山放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這使抱病北來的孫中山極為憤慨,病情惡化,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由於孫中山先生的突然逝世,本來就十分鬆散的“反直三角同盟”隨之自行瓦解。
接著,是直系勢力的再起。1924年11月初,直系兵敗南下。但一向剛愎自用的新直系首領吳佩孚並不甘心。吳佩孚在是月中旬到達漢口後,即以直系各省軍閥的名義發表通電,宣佈組織所謂“護憲軍政府”,以此代表*行使一切內外政務。1925年內,吳佩孚逐漸控制了湖北,並於10月21日在漢口成立“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部”,自立為司令。在吳佩孚組織討賊聯軍的同時,孫傳芳控制了東南五省。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軍乘勢開往上海,從而引起了直系浙督孫傳芳以及直系其他將領的恐慌和抵制。1925年10月15日,孫傳芳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義通電討奉,爆發了“浙奉戰爭”。“浙奉戰爭”的結果,使奉軍勢力退出江南,撤至山東境內。江浙五省成了直系孫傳芳的勢力範圍。
繼而,是奉軍內部的分化。“浙奉戰爭”之後,奉軍內部發生了郭松齡倒戈事件。郭松齡系奉軍中後起的重要將領之一,與張學良私交甚篤。時受張之委託組織第3方面軍,任第10軍軍長。郭對張作霖於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大舉入關搶奪地盤,積極進攻國民軍不滿。曾提出罷兵息爭,退兵關外,保境安民,開發東北的建議,未被張作霖採納。加之對第二次直奉戰爭過後分贓不均的怨恨,決心倒張(作霖)。遂與馮玉祥訂立密約,於1925年11月23日宣佈“班師回奉”,要求張作霖下野,擁護張學良為總司令。25日,郭率所部7萬餘人由灤州向山海關進發。一路向北,12月20日,佔領了距瀋陽百餘里之新民。後雖由於盟友李景林的變卦和日本帝國主義的干涉,郭軍歸於失敗,但奉軍卻因此而元氣有傷。
與此同時,奉馮反目。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為了對付曹吳,暫時與段張聯合。戰後,奉張勢力大為擴張。張作霖背棄當初奉軍不入關的約定,大舉揮軍入關,搶繳直系敗軍槍械、收編直系軍隊,搶佔地盤,從而加劇了與馮玉祥的矛盾。
郭松齡事件之後,吳佩孚、張作霖、馮玉祥三者的關係發生了新的變化。馮玉祥的國民軍在郭松齡舉兵後進佔了熱河,同時向李景林提出假道出關援郭的要求,(李原參加郭、馮、李“小三角同盟”)李不允。馮軍繼續進兵,1925年12月下旬攻佔天津。李軍退往山東,與張宗昌結成直魯聯軍。這時,馮玉祥有意聯吳制奉,但吳佩孚不忘馮當初倒戈回師陷其於困境之舊仇,拒絕合作。而與張作霖聯合,共同對馮。馮玉祥在局勢於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