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爭雄於世,是萬萬難行的。於是,閻錫山執掌民政伊始,即著手進行了第一次擴軍。
第一次擴軍開始於1917年8月間。其時,張勳復辟剛剛平定,晉軍在擁段討張小試“牛刀”之後,“撤回原防”。閻錫山先將原第12混成旅與金永的警備隊合編,擴充為3個混成旅,旅轄團,每旅兩個步兵團,外加一個炮兵營。其番號與主官如下:
第一混成旅 旅長 商 震 參謀長 鄭翌民
第一團 團長 蔡榮壽
第二團 團長 王嗣昌
炮兵營 營長 周 玳
第二混成旅 旅長 馬開崧 參謀長 黃金桂
第三團 團長 張治圭
第四團 團長 謝 濂
炮兵營 營長 張培蘭
第三混成旅 旅長 孔繁蔚 參謀長 吳藻華
第五團 團長 劉樹藩
第六團 團長 應 之
炮兵營 營長 顧祥麟
第四混成旅 旅長 趙戴文 參謀長 陳錦文
第七團 團長 龔鳳山
第八團 團長 豐羽鵬
炮兵營 營長 張振萬
另編有兩個鎮守使:晉北鎮守使 張樹幟 參謀長 張汝頻
轄第一混成團 團長 李維新
晉南鎮守使 張培梅 參謀長 高冠南
轄第二混成團 團長 傅存懷
此外,還成立了兩個騎兵團(第1團,團長路福保;第2團,團長孫祥麟),以及5個特種兵營——工兵營,營長楊澄源(歸第3旅督訓);機關槍營,營長關穎凱(歸第2旅督訓);衛生營,營長陳鴻慶(歸第1旅督訓);憲兵營,營長張建(以憲兵司令兼任);衛隊營,營長朱靈昭(歸督軍署直轄)。
次年秋,再增設兩個步兵團:第9團,亦即學兵團幹部訓練隊,團長由第1混成旅旅長商震兼任,榮鴻臚任中校團附;第10團,團長蔡榮壽(原任第1團團長遺缺由營長楊愛源升任)。新增之9、10兩團,名義上歸第4混成旅建制,實則人事、經費等一應事項均直接由督軍署統轄。
經過這次擴軍,山西地方總兵力達10個步兵團、2個騎兵團、2個混成團,4個炮兵營,5個特種兵營,共約2萬人左右。
在擴充軍隊的同時,閻錫山還利用段祺瑞的“參戰借款”,從日本購買了一批武器彈藥,計有大正六年式山炮12門,三八式野炮12門,三八式步槍3000枝。開始改善晉軍之裝備。
閻錫山這次擴軍,從1917年8月開始,不斷進行,一直延續到1923年。是年,他為了推行“軍國民教育”,分別在晉中、晉北、晉西北、晉東南成立了4個在鄉軍人訓練連——第1連,駐平定,連長原屏藩;第2連,駐朔縣,連長王振恩;第3連,駐五臺縣臺懷鎮,連長馮鵬翥;第4連,駐長治,連長崔凝祥。訓練連,每連轄4個大排,每排4班,每班設左、中、右3個軍士及25個訓練兵。這些訓練兵相當於預備兵,實行分期訓練和會操制——每三月訓練一期,每年訓練三期,訓練後回鄉;每年會操一次,每次一個月。與此同時,各駐縣步兵團也先後成立了各自的訓練團,對駐地預備役人員進行軍事訓練。“軍人訓練連”作為“軍國民教育”的主要內容,首開對在鄉壯丁普及軍事常識,進行軍事訓練之先河,為閻錫山軍事擴張準備了充足的兵源。 。。
二、宣稱“保境安民” 膺服“唯力是視”(2)
第一次擴軍,晉軍不僅由小而大,力量倍增;而且有了正規的建制和統一的指揮(此前既有督軍掌握的混成旅,又有原巡按使掌握的警備隊);武器裝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由此奠定了他的軍事班底,開始躋身於地方實力派的行列之中。
第二次擴軍開始於1925年間。正式擴軍的前一年冬,“北京政變”後,閻錫山應段祺瑞、馮玉祥等之請,出兵石家莊阻擊吳佩孚北上時,為擴大聲勢,將其原有之團的番號改稱為旅。戰事結束後,他深感當此群雄紛爭、軍閥混戰之際,不論是圖存,還是求發展,都必須不斷地擴充實力。
於是,在1925年部隊返防後,閻錫山便著手進行第二次擴軍。第二次擴軍主要是將前此的團改稱為旅(10團改10旅)的番號進一步充實起來,此外又另加一旅,使成為11個旅。其編制為旅轄團,每旅兩團;團轄營,每團3營;營轄連,每營3個普通連,1個機炮連(配有機關槍4挺,迫擊炮2門)。全部共22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