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灣。
徐永昌的加盟,以及對譚慶林所部直軍等部的收編,使晉綏軍的實力進一步擴大。第三次擴軍完成是在1927年北伐之前。此前,晉綏軍只有師的編制,第三次擴軍即是將原有師的編制,一律擴充為軍。擴充後的部隊番號及主官如下:
第一軍 軍長 商 震
第一師 師長 李培基 第三師 師長 楊士元
第二軍 軍長 楊愛源
第二師 師長 趙承綬 第六師 師長 孫 楚
第三軍 軍長 徐永昌
第四軍 軍長 謝 濂
第四師 師長 傅作義 第十師 師長 盧豐年
第五軍 軍長 傅汝鈞
第五師 師長 傅汝鈞(兼) 第十六師 師長 吳藻華
第六軍 軍長 傅存懷
第十一師 師長 楊效歐 第十三師 師長 豐玉璽
第七軍 軍長(空缺) 副軍長 張蔭梧
第十四師 師長 李服膺 第十五師 師長 李生達
第八軍 軍長 譚慶林
騎三師 師長 孫長勝 騎六師 師長 楊兆林
炮兵司令 周 玳(仍轄八個炮兵團)
手擲彈旅 旅長 張振萬(仍轄兩個團)
另:第十七師 師長 孟興富(歸總部直轄)
警衛旅 旅長 杜春沂(歸總部直轄)
此次擴編完成後不久,閻錫山“又用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名義,在暗中收編了冀南的陳光鬥、劉桂堂,山東的範澄秋,冀東的張膺芳等部隊,均系估計人數酌給接濟,不列入正規編制之內。”
綜上所述,經過前後三次擴軍,晉綏軍迅速崛起,由旅成師,又由師而成軍,軍隊人數急劇膨脹,從兩萬餘人增至13萬餘人,成為國中屈指可數的幾支主要的武裝力量之一。閻錫山也隨之成為一名頗具聲勢的地方實力派人物。
二、宣稱“保境安民” 發展軍事工業(1)
對於一支近代化的軍隊來說,武器不是決定的因素,但是重要的因素。軍隊的強大與否,武器的優劣與兵員的多寡同樣重要。閻錫山深諳此理。所以,從他獨掌山西軍政始,即十分注重軍事工業的發展。
近代山西的軍事工業,可以上溯到創立於晚清的“山西機器局”。在鴉片戰爭以後興起的“洋務運動”中,山西始有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工業——1892年創辦了山西火柴局,1895年設立了山西工藝局。此後,時任山西巡撫的胡聘之於1897年上奏清廷,“請求設立以修造槍械為目的的山西機器局。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初一,清朝政府下諭各省:‘據榮祿奏,各省煤鐵礦產以山西、河南、四川、湖南為最,請飭籌款設立製造廠局漸次擴充,從速開辦,以重軍需。著就各地方情形認真籌辦,總期有備無患,足以倉猝應變’。同年三月,胡聘之聘任候補道徐桂芬為山西機器局總辦,撥出庫銀480兩擇址於太原北門外柏樹園普濟觀旁購廟地38畝籌建。派候補知縣王曾奇赴天津口岸,透過英國福公司天津洋行購來機器裝置,並以高薪由天津、漢陽等地招募來30餘名技工。同年12月又上奏朝廷,獲准動用光緒二十三年山西整頓歸綏(今呼和浩特市)關稅斂收之餘銀50000兩,作為開辦山西機器局的經費。同年底機器局初具雛形,部分開工生產,並向社會亮出‘機器局’招牌。” 山西機器局下轄“五廠一房”,即機器廠、翻砂廠、熟鐵廠、木樣廠、銅帽廠以及鍋爐房。雖名之曰機器廠,實際只是一個槍械修理廠,其生產以修理槍械為主,兼造初級火器,大刀、戈矛、洋鼓、洋號等。槍械產品起先為十八毫米口徑的“二人抬”火槍,後改為由英國福公司提供全部金屬件,配製槍托進行裝配,生產只能裝一發子彈的“獨子快槍”。“獨子快槍”雖遠遠落後於英軍當時裝備的五子連發步槍,但在國內仍屬新式武器,受到清廷讚賞。加之1900年慈禧出逃西安時,為“護駕”衛隊馬玉昆部修械有功,山西機器局一時名揚全國。
閻錫山的軍事工業就是在山西機器局原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辛亥至1930年中原大戰,在閻錫山的一手主持下,山西的軍事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整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下列幾個時期:
1、山西陸軍修械所時期。“這一時期,由民國三年(1914年)到民國九年(1920年),共計六年。在這一時期中間,擴大範圍,增添裝置,逐步向前發展。”
辛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