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3/4 頁)
(361)中國學問偏於做人,歐美學問偏於做事,做人做事均為人生所必要,惟應於做事中求做人,不可撂了事求做人,因富強文明人生幸福皆須由做事中求得也。
(362)懷疑是信仰的起點,推翻是建立的起點。懷疑至無可懷疑的信仰,始為真信仰;推翻至不能推翻的建立,始為真建立。
(363)說理說不對,固然無益,僅說對也無益,做對才算有益。因說的雖對亦不能以說代做,說對的理,是理的理,做對的理,總是事的理。理的理遍地皆是,很賤;事的理因事而異,很貴。萬不可重賤而輕貴。
(364)知向外責人,行向內為己,則學荒世亂。知向內責己,行向外為人,則學勵世治。
(365)學習不遺日,經驗不遺月,做到老學到老,進步到老,一定能有無窮的發明改進。
(366)人進德修業,應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能遊於藝,則依於仁總能靠緊;能靠緊仁,則據於德總能堅固。
(367)生活的道理都是平常淺近的道理,奇妙高深的道理亦是為輔助平常淺近的道理;若離開平常淺近的道理,奇妙高深的道理對人生亦無用處。
(368)人類中只有推親自己父母子女的心,愛他人的父母子女的一件事。就個生說,學問在此,事功在此,道德亦在此。就群生說,政治在此,教育在此,文化習俗與輿論亦在此。
(369)易經既非供人卜筮,亦非示人趁吉避兇,乃示人得中居正素吉安兇之道。吉不能趨,兇不能避;若趨吉則不吉,若避兇則益兇。處人、處事、處物、為學、為教、為政,得中居正,自處素吉安兇,始為人生正道。
(370)佛不在釋書中,佛在自心中。從釋書中求佛,只能學些佛話;在自心中求佛,始能得到佛果。
(371)經是過去的佛,與你無干,你成今日的佛,與經何涉。一刻不懈的在化習淨惹上做工夫。一旦習化惹淨,現出本性,自成佛。
(372)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佛境,其步驟是心不到所,到所而化所,化所盡,即心生亦無所住。
?
為 教
(373)人的欲性大無邊,險如火,無孔不入。人的理性大無邊,明如日,容光必照。教育的根本效用在啟發人的理性,規律人的欲性,使人能自由管而管人。
(374)人性中有公道愛人,如種子中有幹葉花果,如何使之發生出來,全在教育。
(375)物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要有瓜豆的種,即不難得到瓜豆。教育是播人行為的種,種聖即聖,種賢即賢,任教育者,即是人行為的造物。
(376)教育如農夫種禾苗,播種什麼,收穫什麼。教者以自己德慧識能的種子,播種在學者心田中,使之發芽長苗結實,以至於成熟,一定能完成學者的德慧識能。
(377)增添人的生活識能,以美善人的生活。啟發人的處世德慧,以正確人的行為。
(378)德慧與識能,是一個根源,只要教者從培養德慧中發達識能,使學者德慧與識能合一,則內質上是心物一體,表現出來的是人我一體,所有的施為,均是成己成人。
(379)德慧是心,識能是物,以德慧運用識能,以識能發揚德慧,即是心物一體。
(380)教人須身言同學。身教能使人從,方足以感人;言教能使人明,方足以解惑。
(381)理論為實踐而理論,不是為理論而理論的空想,學術為創造而學術,不是為學術而學術的空談,這樣的教育才有意義。
(382)宏揚中道文化與灌輸科學知識並重,方能使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俱長而互成。
(383)教師應啟發學生人人立一改進事物之志,以為人類謀幸福。
(384)以自己的愛人心,誘導他人愛人的熱情。以自己的公道心,啟發他人公道的理智。
(385)人定勝天,不是很高很難的事。人是善事惡事俱發,如同土地之五穀雜草俱長;農夫能將雜草除去,使土地只長供人食用的五穀,人能施行政教,使人只發純善無惡的行為,此皆是人定勝天的表現。
為 政
(386)政治所管的人事,總括起來說有二:一為群生的事,在美善人與人的關係。一為個生的事,在優裕人的生活。美善人與人的關係,須適合人情。優裕人的生活,須適合人生。
(387)為政是與多數人共事,必須守信,必須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