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3/4 頁)
上……
謀略
宣華二十三年的十一月底十二月初,作為大鄭牡丹王朝中心之地的上都的氣氛空前緊張。不要說眾人齊心合力裝扮出的歌舞昇平越來越呈現出需要極力遮掩破綻的窘態,就連麻雀都似乎感染到了這摻了水一樣的沉重,一大群一大群地躲進又黑又壯的煙囪裡。如果胖乎乎的廚子拿著大掃把去拍打,麻雀們就會“撲啦啦”一陣亂扇翅膀,像一陣黑旋風一樣盤旋著飛出煙囪……
隨著詔令藩帥入都的聖旨的準備與正式頒佈以及早就預定好的公主大婚之期——宣華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八——一天一天地臨近,兩件必然會對大鄭未來的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最終也該到了塵埃落定的時刻。
眾所周知,所謂的兩件大事,其一是由河西大都護、武安侯張玉提出的河西增兵的請求,其二就是正式公佈公主大婚的人選。這兩件事情毫無疑問都重要之極,而正是因為它們的重要,才會拖到今天這個拖無可拖,再也拖延不下去的地步。
公主的大婚不必細說,從公主十六歲的笄禮之前就開始動議,一直拖到如今的二十一歲才最終定下大婚的吉期。宣華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八這一天不僅是一個千挑百選的黃道吉日,還是大鄭公主二十一歲的生日,一個女子完婚的最後期限。所以,不論如何,誰是公主未來的丈夫,非要在這幾天正式宣佈不可。
至於河西增兵之事,情況要複雜一些。據大多數人的看法,元旦之前應該是最後的期限了。開春的時候,是烏虛每年都要例行叩關的季節,如果要增兵,現在就非開始辦不可了。否則,就算勉強能調兵遣將,把人湊齊了送過去,糧餉物資卻是無論如何也來不及全部送到的。
倘使河西軍能大顯神威、擊退蠻夷,又或者烏虛各部像往年一樣劫掠一番而去也就罷了,假如當真如武安侯奏報所說的重兵壓境,一旦戰事失利,張玉可不是那種會為朝中文官的過失負責任甚至當替罪羊的人。他又不是那些沒有身家背景,只在門閥文官掌中跳舞的武將,他本人就是屈指可數的大士族之一。
失土必死,律有明文。一旦河西出了大事,張玉有奏報在先,當然不可能當這個冤大頭。也沒有人敢讓他當這個冤大頭,就算是天子也不能這麼不講理——或者說是不能無視河西十數萬百戰餘生的邊軍。那麼,皇帝陛下該找誰問罪以平息朝野來勢洶洶的議論之聲呢?
當然就是那些曾經阻撓過河西增兵的人們了!
就算是四家七氏出身的高官顯貴,在需要他們為國土淪喪、國威掃地這樣的後果負責時,他們也是大聲不起來的。他們總不能去說,這件事皇帝陛下您也有份吧?如此一來,鮮血染紅了渭水,人頭滾滾落地,還摻雜著像韓國夫人張媛那樣年輕女子銀鈴一般動聽笑聲的情景似乎完全可以不必有什麼天賦就能想象得出來。
就是出於以上考慮,皇帝稍微透漏出要召諸帥回都會商河西增兵之事的意思時,雖然大多數文官像死了親孃老子一樣群情激憤,紛紛上書勸諫,但門閥士家們卻極為默契地一起選擇了沉默。就這樣,聖旨才得以順利頒下。所以說,破例召藩帥入都,與其說是皇帝陛下的一意孤行,毋寧說是門閥士家們以他們政治上的緘默來推波助瀾的結果。
這沒什麼好奇怪的,推卸責任,不僅僅是門閥士族的特權,也是所有人的本能……
事情就是這樣。圖窮匕見的時刻就在眼前,既然責任都已經扔出去了,如今這個時候,就該作全力一搏。所有相關人等都做好了準備,盔明甲亮,刀槍出鞘。
趙瑟的祖母大人和祖父大人,也就是目前官拜從二品鳳台右相的苑國夫人和官拜正三品兵部尚書的兩個人,自從“召藩帥回都”的聖旨下了之後,他們明顯更加忙碌起來,甚至多日不回家的情況也是常見的。不僅他們,連趙瑟的大哥趙箏也跟著一起忙碌起來。毫無疑問,為了替趙家爭取到公主正君的位置,他們還在做最後的努力。
“就這樣放棄了……”趙瑟在心裡有一些小小的遺憾,“就算是歐陽憐光,總要比傢給公主,關在深宮裡面,將一生的才華與鬥爭都無聲無息地都埋葬了的好……”
於是,趙瑟特意找了個機會去看趙箏,拉著陸子週一起。
那時,她的眼裡流露出濃濃的同情與無以為助的歉意。這等目光著實把趙箏嚇了一跳,連忙動用表情和手勢等等無聲的方式表明了“我很好,妹妹你不要用看犧牲祭品一樣的眼光看著我”的意思。趙瑟的同情沒有得到預想中的回應,一時大為沒趣,嘟著嘴坐在一邊生悶氣。趙箏便擺開棋盤,斥走了侍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