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很美,水霧中亭臺水榭彷彿人間仙境,引來無數的讚歎聲。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文明湖雖說不大,但一池湖水亦讓人流連忘返、感慨良多。
2004…9…3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湯圓小吃
記不得第一次吃湯圓是幾歲的時候了,潔白的湯圓熱氣騰騰地盛在粗瓷碗中,連湯帶水地擺在面前,一般一碗是四個,都是滾圓的形狀,湯圓又大又燙又粘,想要一口吞掉是不可能的,燙燙的湯圓用筷子攔腰挾斷,有紅糖的糖心流出來,清湯便開始變渾了,變的紅釅釅的,把這一半再挑起來輕輕地咬上一口,感到的滋味是溫香的、軟軟的,糯糯的、甜甜的。有了這樣的感覺,我喜歡上了吃湯圓。
在我童年的時候,好吃的湯圓不是天天能吃的,吃湯圓是在冬天,冬天吃早飯吃的晚,日上三竿的時候,祖母開始煮湯圓了,祖母說:“一群白鵝趕下河,漂的漂落的落,你們猜,這說的是個什麼呀。”圍在灶臺邊的小小的我們姐妹為了看得更清楚,並起了雙足一跳一跳地,視線剛好夠到看著祖母端著燒箕,把一個個圓圓的湯圓倒進鍋中的沸水裡,我們指著瞬間在沸水中翻滾起來的湯圓直歡呼:“湯圓!湯圓!";”於是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祖母的誇獎:“都聰明啊!”
湯圓是糯米做的,從糯米到湯圓可謂工藝複雜呢,湯圓好不好吃可以窮盡到它還是一粒糯谷的種子的時候。糯谷穀粒金黃、堅硬而修長,種糯谷的田都是上好的水田,相較於高產的早、中、晚稻來說,雖說糯谷的產量不高,種起來不容易,可是收穫以後卻是物有所值。等到修長的糯谷脫了殼,成了璣玉般的糯米,一家之主用它可以做出許多好吃的東西來:米酒、湯圓、餈粑、陰米、炒麵等等。
有了好的糯米,盛上一大盆將它們磨成米漿,用紗布濾去水份,擠壓成麵粉砣,用罈子裝好倒扣在地上稍捂,繼續濾出水漬後,再拿出來掰開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面塊,有太陽出來的時候,整齊地攤在蘆葦蓆上,幾經冬天的暖陽烘曬,當摸起來乾燥,面塊稜角刺手時,用手指一碾幾成粉末時就是上好的湯圓粉了。
湯圓,湯圓,湯圓的圓是人們用手搓出來的,搓湯圓是很好玩的事,小時候看到過祖母搓湯圓,記憶猶新。祖母從瓷壇中取出收藏好的湯圓粉塊,用大碗裝好,加入一瓢清水,麵粉真幹啊,可以聽到水";滋滋";地浸入麵粉的聲音。面塊吸飽了水後就不響了,任由祖母捏來揉去,和好面後,祖母";啪啪";地拍打麵糰,右手揪下一小塊面,放在左掌心,右手在面塊上像磨盤般輕輕地一旋,兩手再一搓動,一個規則的圓球就搓好了。然後再兩手一合,圓球成了圓餅,祖母再從糖碗中抓起一小坨紅糖放在麵餅上,捲起加了糖心的麵餅捏緊後,祖母的左右手再相互搓動,圓球又成功了。祖母搓湯圓搓得順手後,一雙手還可以同時搓起兩個三個的湯圓,它們竟能不粘在一起。這樣搓出來的勁頭十足的湯圓,用大灶沸水一煮,想不好吃都難!
2005…11…28
匠心
記得小時候,家中置辦新衣新傢俱時,請來鄉中的裁縫木匠做活,他們有的獨自一人,有的還帶有徒弟幫手。材料都是自家事先準備好的,匠人們一來,工具一放下,就忙活開了,大人們對他們的態度都是殷勤有加,拿出最好的飯菜招待,家中熱鬧的氣氛不亞於過年過節。
除了一日三餐,他們做活的間隙,母親還會用瓷碗盛上滿滿一碗甜甜的荷包蛋喊他們";吆中";,我們這些在他們幹活時圍在身邊看,“伯伯”“叔叔”叫著問東問西的小孩子就會自覺地散開,不過並不走遠,眼巴巴地側身擠在門邊盯著看,我們知道,他們一定不會全吃完。果然,吃過二個他們就會說吃飽了,那麼過一會兒母親就會叫我們到廚房去,指著剛端進來還冒著熱氣的荷包蛋要我們分著吃。我的印象是,雞蛋平時都被母親換了油鹽,吃上一個要等多久啊,一個饞字讓我們對他們更加地崇敬,解饞的感覺似乎比有新衣穿有新床睡的感覺還好,惟一遺憾的是這樣的機會很少,一年也就一次兩次。
匠人的勞作為我們的生活添姿加彩。木匠打傢俱,鐵匠做工具,石匠、泥瓦匠鋪路修橋做房子,還有首飾匠,洗染匠等等盡數三百六十餘行呢。當然了,由於人的處境與環境不同,終其一身不可能與所有行當都有接觸,但是由一豹而窺全身,匠人們的心靈手巧是有目共睹的。
多年後,隨著手工作業被工業化淘汰,“匠”成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