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能燃料、耐高溫合金和精密機械加工技術的發展、利用能源發電的新技術、無線電電子學、應用數學和電子計算技術等。人造地球衛星首先成為高空物理研究工作的一個有力工具……將成為高空中生物研究和開展星際航行探索工作的前奏。實施的步驟:首先發射探空火箭,展開高空物理研究工作,解決遙控、遙測技術和觀察中的一系列問題。
我很關心這件事(2)
此後,中國科學院加快了成立衛星運載火箭及總體設計院的工作。同年11月,為充分利用上海的科研力量,經父親批准,這個院遷往上海,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專門從事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
1959年1月上旬,父親到上海主持第一次全國地方科技工作會議。他在會上多次鼓勵上海的科技界和國防科研單位,要大力支援中國科學院搞好探空火箭和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
上海地方科技工作會議後不久,張勁夫傳達了鄧小平、陳雲的指示:現在撥鉅款研製人造衛星,與國力不相稱,要調整空間技術研究任務。
據此,張勁夫提出,科學院的近期研製方針是,集中力量搞探空火箭。
父親表示,完全同意鄧小平、陳雲的指示和中國科學院的近期方針。目前,確實出現了科研戰線拉得太長的情況,某些專案收縮一下,對集中力量研製導彈、原子彈是有好處的。搞探空火箭,本來就是我們研究人造衛星的第一步任務,今後就要在研製探空火箭方面做紮實、細緻、艱苦的工作。
此後,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在王希季等科技人員的艱苦努力下,在研製探空火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60年2月,他們自行研製成功了“T…7M”型液體探空火箭,火箭直徑只有250毫米,起飛重量190公斤,發射高度8公里。雖然它像個大炮仗,但它畢竟是中國人研製出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這一年的4月18日,父親在張勁夫、郭沫若、錢學森等人陪同下,冒雨來到位於上海江灣機場內的簡易試車臺,觀察了“T…7M”火箭發動機的熱試車,對研製火箭發動機的專家們給予了熱情的鼓勵。
5月28日,毛澤東在上海科技展覽會上察看了這種探空火箭後,大加讚揚,勉勵說:“8公里,那也了不起。”
毛澤東似乎意猶未盡,又說:“應該是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0年4月18日在上海,父親(左四)、張勁夫(左三)、錢學森(左二)
視察探空火箭發動機試車情況
5個月後,發射重量達1138公斤,飛行高度60公里,攜帶25公斤氣象探測儀器的我國第一枚T…7型高空氣象火箭,在安徽省廣德縣山區發射成功。這應該算作中國人在人造衛星的研製中取得的第一個重要成績。
但是,由於3年經濟困難的影響,由於蘇聯單方面撕毀新技術協定,在國防尖端專案研究“縮短戰線”的政策調整中,中國的衛星研究,先是悄悄地退到一旁,然後便是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 最好的txt下載網
這顆衛星,本來可以早一點上天的(1)
1964年,中國的地對地彈道導彈、原子彈先後炸響,震驚世界。沉默了許久的衛星,又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1965年初,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向周恩來遞交了一份關於儘快規劃中國人造衛星問題的建議書,引起周恩來的關注。
差不多與此同時,錢學森也寫了一份建議書,建議我國暫停研製的人造衛星,應該重新上馬。
錢學森寫道——
自蘇聯1957年10月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中國科學院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對這些技術都有過一些考慮,但未作為一項研製任務。現在看來,彈道導彈已有一定基礎,如進一步發展,即能發射攜帶儀器的衛星,計劃中的洲際導彈也有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工作是艱苦複雜的,必須及早開展有關研究,才能到時拿出東西。因此,建議早日主持制定研究計劃,列入國家計劃,促其發展。
1965年2月初,父親看過錢學森寫的報告之後,作出如下批示——
我國導彈必須有步驟地向遠端、洲際和人造衛星發展,這點我一直很明確。人造衛星早就有過考慮,但過去由於中程彈道式導彈還未搞出來,技術力量安排上有困難,所以一直未正式提出這個問題。錢的這個建議,我意,請張愛萍邀錢學森、張勁夫等有關同志及部門座談一下,只要力量上有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