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
###充滿深情地說:“我們要永遠記住那火熱的戰鬥歲月,永遠記住那光榮的歷史足印: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創造的非凡的人間奇蹟。”
坐在人民大會堂,此情此景,使我的心情十分激動,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的確,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兩彈一星”的偉大事業,這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和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我們應該永遠記住研製“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這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生動體現,是中國人民在二十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們應該記住研製“兩彈一星”的偉大隊伍,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受表彰的23位科技專家只是他們的傑出代表,輝煌和榮譽同樣屬於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正是他們年復一年的埋頭苦幹,鑄造了屬於祖國也屬於每一箇中華兒女的無上光榮。
在那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又一次想起了父親。我彷彿看見,父親就在我們中間,正和我們一起進行著新的偉大攀登……
後記
父親逝世後,許多同志熱情地鼓勵我,要求我講講有關父親的故事。
我卻遲遲沒有動筆。我一歲多離開父親,十六歲才回到父親身邊;後來又去蘇聯學習,回國後到國防科技戰線工作。幾十年中,與父親聚少離多。我擔心自己對父親瞭解不夠、理解不夠,有負同志們的期望和重託。
父親離開我們十幾年了,我總覺得父親並沒有離去,他仍然和我們在一起。當我來到國防科研試驗基地,當我來到科研院所,當我來到晉察冀革命老區,當我來到故鄉重慶江津,從科技戰線老一輩領導者、科學家的回憶中,從廣大指戰員的懷念中,從老區鄉親們的講述中,從故鄉父老的思念中,總能聽到父親那麼多的事蹟,總能聽到人們那麼親切地說起“聶帥”、“聶總”……
記得父親逝世前對我說:“你的童年受了許多磨難,你能有今天,完全是由於黨對你的教育和培養。你的成長曆史應該寫下來,很有意義。同時我也非常感謝你的母親,沒有你母親,就沒有我們全家今天的團圓。你要好好照顧母親啊!”
三年後的1995年,母親也逝世了。
在綿綿不斷的緬懷和思念中,我終於下定決心,講講父親的故事。
這是我的心願,更是我的責任。
作為女兒,他是我親愛的爸爸;作為軍人,他是我敬愛的元帥;作為科技工作者,他是我尊敬的領導者。父親不僅僅屬於我自己,他屬於我們偉大的祖國,屬於那個偉大的時代,屬於那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屬於我們廣大的科技工作者和部隊官兵。
於是,從2002年尋訪晉察冀老區開始,我著手對父親的經歷和故事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
是回憶,是懷念,是尋找,是發現,在一次次的採訪、座談中,在一次次的閱讀、思考中,父親的足跡越來越清晰,父親的形象越來越親切。
我想說,父親是一座山,無論從哪個角度走近,都能發現美好的風景;
我想說,父親是一本書,無論從哪一頁閱讀,都能受到啟迪和激勵;
我想說,父親是一雙明澈的眼睛,無論走多遠的路,他都在深情地注視著你、祝福著你;
我更想說,父親就是父親。他是一個厚道的人、高尚的人……
如果我的這些感受能夠傳達給讀者朋友們,那將是我極大的欣慰。
謹以此書獻給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中國航天事業建立50週年,獻給我的父親誕辰110週年、母親誕辰100週年。
父親的一生波瀾壯闊、豐富多彩,我在這本書中講的只是自己經歷和後來瞭解的故事。限於篇幅,還有許多事情未能一一詳述,難免有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前輩、同志和讀者批評指正。
感謝李繼耐、陳炳德和遲萬春同志對於我寫作本書的熱情鼓勵;感謝總裝備部政治部和北京軍區政治部的領導同志給予的積極支援;感謝我的愛人丁衡高同志,他對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