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第3/4 頁)
蠻人脫離了大山的庇護,就不再是蠻人了。
他們依靠城鎮,在大山裡無法生存的時候,他們就會害怕起李燁來。
否則現在的話,他們日後真要有二心,李燁對他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他們一躲進深山裡,李燁除了放火燒山常年圍困以外,是很難逼出這些人來的。
大山裡有各種食物,可以常年累月生存不出來。
而日後困居於城鎮就不同了,城鎮裡可沒有太多的食物和水源。
到時候李燁一包圍城鎮,不需要進攻,時間一長,裡面的人就堅持不下去。
所以說,李燁一開始都沒有怎麼抓手下二十蠻軍的控制權,因為他手下人才太少了。
而且都是蠻人為主體,他怎麼抓控制權都很難。
那還不如從根子上改變整個蠻族部落。
只要這些普通蠻人百姓跑不了,那他們的丈夫兒子參軍,因為他們都處於李燁的直接攻擊下,這些士卒也就不會對李燁有二心了。
李燁一點點推進他的計劃,而蠻人本身,是看不出李燁深層次的用意,他們對此還是很歡迎的。
在城鎮農耕生活,肯定要比山林打獵生活好得多。
農耕一年無憂,不用冒險。
而打獵卻是朝不保夕,不一定每天都能有收穫,而且山林裡面產出有限,各種兇獸也非常可怕,蠻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人口一直都上不去。
李燁農耕保障他們的肚子不捱餓,紡織的話,絲綢是發展經濟,棉花是保障他們自身不受凍。
解決了這些問題,李燁到時候在這些蠻人心目中,威望想不高也不行。
而大雷音寺宣傳的佛教,則可以很好地去除這些蠻人心中的野性。
前世這一點滿清就做得很好,用一個佛教,硬生生毀了蒙古的黃金家族。
李燁倒是無需做這麼極端,佛教的教義也不是非常好,需要根據情況改變一些。
李燁日後還要靠這些蠻軍征戰天下,並不是真得想讓這些蠻人完全從狼變成綿羊。
半年時間,李燁過了二十歲生日的時候,這些事情總算是走上了正規。
李燁在自家封地,一共建立起了五個城鎮。
每個城鎮都代表一個集聚區。
現在這些城鎮還不大,一開始來的蠻人並不多,但是第一批水稻和棉花種植收穫以後,不需要李燁再多做宣傳,無數蠻人自發地從大山裡出來了。
尤其是養蠶絲綢,大楚中原也沒有絲綢,這種滑如女子肌膚的神奇布料,價值千金。
財帛動人心,幾家蠻族大部落,都看到了其中的好處。
養蠶紡織,都是需要很多人力的。
這些蠻族部落的高層,自發地開始鼓勵族人出山,進城鎮生活。
城鎮開始擴建,更多的小村莊開始出現,到一定的時候,這些小村莊也會變為新的城鎮。
…309去大雷音寺…
前世華夏文化人口經濟中心向難轉移,是有許多額外因素造成的,最主要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但有一點,南方的土地農作物產量,確實要比北方高產一些。
只不過南方種植水稻,需要解決灌溉和開墾的問題。
南方土地溼重,開墾光靠人力是不足的。
前世華夏也是經歷數百年的演變,人們慢慢往難遷移,才發明了許多對應在南方開墾和灌溉的器械。
李燁坐享其成,將風車犁具直接拿來,縮短了這自然演變的過程。
李燁走出自己越國公府所在的越郡城,此時在城外農田裡,第一季水稻已經收割了,第二季作物開始種下。
這第一季水稻,由於蠻人對於農耕還不太熟悉,收成並沒有達到李燁的想象值,但也超乎了蠻人自己的預料,比起他們打獵的收穫,這農田裡收成可就多多了。
到處都是歡聲笑語,在新修的官道上,也有不少蠻人拖家帶口,牽著牲畜往城裡趕來,他們是準備入城的新住戶。
城裡面,學堂寺廟都已經建立,文化入侵更是潤物細無聲。
不需要李燁多說,這學堂和寺廟裡,在文化信仰傳播的過程中,他們都會說李燁的好,只要這日子天天好下去,李燁的威信都會在不斷增加。
農耕的方法技術,只有這些學堂裡能夠學到,寺廟會免費給人治病傳授武藝,以此在蠻人中傳播佛教信仰。
“沒想過國公大人不僅武藝超群,軍事戰略無雙,這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