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窮中的絕望心境:
春日的白天越來越長,母親的糌粑卻越來越小。(中國藏族語)
孩子多得數不清,母親痛苦受不盡。(漢語)
食物眼看快吃完,當媽的最可憐。(幹達語)
香蕉樹主幹枯了,嫩苗也會乾枯的。(雅卡語)
母親為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正如一則來自尚比亞的湯加語諺語所言:“母耗子填不飽自己的肚子。”此外,其他一些動物的隱喻也說明了母親的這種無私精神:
自小牛降生後,母牛就不再知飽腹之滋味。(波斯語)
孵蛋的母雞隻幹活不吃食。(恩阿卡語)
孩子們喜歡和母親一起待在廚房裡或在廚房附近,因為這樣可以得到可口的小零食:“會叫‘娘’的孩子有食吃。”(加泰隆語)此外,世界各地的諺語也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母親在家,孩子有油吃。(突尼西亞阿拉伯語)
有孃的孩子吃蛋糕。(加泰隆語)
母親的乳汁最養人。(英國英語)
只有在親孃的廚房裡,你才能挑食。(阿散蒂語)
和娘吃飯,不必討剩飯[即討好別人]。(豪薩語)
有孃的孩子有面[食]吃。(莫西語)
家裡母親做飯,一年到頭都高興。(孟加拉語)
女人不管怎樣,年輕還是年老,結婚還是沒結婚,聰明還是愚笨,勤快還是懶惰,正直還是奸猾,不管她們廚藝是否高超,也不管她們是否喜歡,她們都必須在廚房裡工作。原因很簡單,因為她們生為女兒身。諺語指出,女人一旦結了婚,就應該伺候丈夫——也就是說,首先要在廚房裡伺候他:“你來到這兒難道不是為了做飯嗎?”一位幹達族丈夫對不願意做早餐的妻子這樣說。
。 想看書來
二 工 作(6)
而對男人來說,結婚不僅意味著他要在物質上供養妻子,而且還必須嚥下妻子所做的食物,不管好吃不好吃:“老公是老婆養的豬,不管做的是什麼,都得吃掉。”(愛沙尼亞語)一則埃及阿拉伯語諺語指出,習慣吃難吃的飯菜就意味著要接受一種糟糕的生活:“不管半瞎的妻子做了什麼,丈夫都得一口吃下去。”
大部分諺語都沒有表明女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但這裡有一個罕見的例子:“天天煮飯的妻子不喜歡自己的婚姻。”在貧困的環境裡,妻子的任務尤其艱鉅,比如在上面那則諺語的起源地剛果的雅卡族農村,那裡沒有燃氣、沒有水、沒有電,也沒有廚房電器。日常食物在我們生活中是如此重要,因而人們催促女人,要竭盡全力提供美味的三餐。如果丈夫不滿意,就會拒絕吃那令人生厭的食物。女人們得到提醒,男人們期待可口的三餐,她們的命運就取決於其服務的好壞,因此她們應該認真對待為丈夫做飯這件事:
牛排要按男人的喜好來烤。(俄語)
愛的根在[男人的]肚裡。(摩洛哥柏柏爾語)
想吃泥狀食物,有人來給他做。(吉庫尤語)
丈夫不喜歡吃燉菜,妻子就不該做。(約魯巴語)
只要妻子還愛丈夫,她就會竭盡全力去燒炒燉煮。“你願意為他做飯的那個人就是你所愛的人。”一則迪戈爾語諺語如是說。但是,由於妻子的稟賦不同,結果也會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雖然妻子廚藝好,丈夫很幸運,但他仍可能會因其他原因而無法吃到美味的食物。妻子可能對丈夫不滿,失去了做飯的興趣,因而剝奪他享有美味食物和可口三餐的權力,儘管這一權力被視為是不可剝奪的:
她就這樣,老婆只做圓白菜。(俄語)
老婆在走下坡路,她給老公做什麼,自己也只能吃什麼。(奧羅莫語)
妻子讓丈夫捱餓,說明她不再愛他了。(雅卡語)
偶爾妻子也會討厭自己的丈夫和做飯的米。(泰米爾語)
美貌似乎與做飯不相稱:“漂亮不能當湯喝。”這則愛爾蘭諺語就說明了這一根本事實。另外一則愛爾蘭諺語適當地諷刺了這樣一種情況:“她可能連一鍋小馬鈴薯都煮不好,但端鍋上桌時她還要打扮得漂漂亮亮。”此外,姑娘們還要被迫提前學習如何用美食去取悅未來丈夫的胃。
妻子年輕,廚藝不精。(馬達加斯加語)
不會做玉米粥的姑娘,不能成為真正的好老婆。(羅馬尼亞語)
顯然,“真正的”男人是不會自己做粥的。另外,做飯之前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不僅要拾柴打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