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歷史上諸子百家對蚩尤褒貶不一,其中以司馬遷的《史記》為代表的是貶。《史記》·《龍魚河圖》曰:“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兵杖馬戟大弩,威鎮天下。誅殺無道,不仁不慈。”但同樣又曰:“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珍服。”
由此可見蚩尤並非濫殺,而是“天下擾亂不寧”,不得不殺;同時也可以想見其威勢如何之高。如果我們能拋除“勝王敗寇”的觀念來解讀,就會折射出蚩尤四射之光輝;所謂“食沙石子”,據考古發現,應為食粟,這一點有蚩尤活動的區域中發現的大量窖藏粟粒可以為證。只是由於某些人不認識粟,憑外形訛傳成“沙石子”。可以說,蚩尤在農業、工業、天文、軍事及社會法理、宗教等方面均有功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檢視。
有應龍這個“內奸”存在,九黎氏的異動自然瞞不過有熊氏;此時莫言早禪位於軒轅。軒轅拜在胡盧門下,自然曉得縱橫之術,立刻令倉頡出使燧人氏,說服神農炎帝,締結盟約。
倉頡見了神農,說明來意;炎帝大驚,問道:“聽貴使之言,軒轅似乎已有應對之策?”倉頡答道:“我主軒轅為少典十二世玄孫,與陛下同氣連枝本為一家,因此欲和陛下共同禦敵。有熊氏雖不及燧人氏底蘊深厚,但也稱得上兵強馬壯,經過老師訓導,我主甚擅征伐戰陣之道,如果陛下願意,雙方可以結為盟友。”
神農這才放下心來,但又遲疑道:“本帝不識兵理,手下又缺能人,無人領兵,奈何?”倉頡笑道:“如果陛下信得過,可使我主暫御,也好統一指揮。”神農心道:“莫不是有熊氏想奪權柄?”但又想到同氣連枝本為一家之言,遂道:“便依軒轅之意。”
雙方盟約已畢;訊息傳至九黎,蚩尤大怒,尋思:“我亦人族,為何對我如此敵視?”他不知相柳圖謀,只道是巫族願意助他上位,乃問左右,說道:“軒轅陷我於不義,我當如何?”大巫相柳也不曾料到這種情況,但也不以為意,出言道:“軒轅氏甚有詭計,我等不可坐視,不如快刀斬亂麻,興兵征伐,戰場上見真章。”
蚩尤從其言,盡招九部之眾,舉兵上千萬,以為迫脅。軒轅亦不甘落後,但卻勝在師出有名,令倉頡留守有熊,女魃為前軍先鋒,應龍在後軍壓陣,自統中軍。兩軍會與逐鹿,雙方對峙,規模宏大,天下震動。
軒轅初統大軍,尋思:“老師曾言:兵者,詭道也;誠為國之大事,死生存亡之地也。我須小心謹慎,不可輕出;只用我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方是正理。”
蚩尤不意軒轅來得如此之快,料想對方早有準備,敵情未明之前,實在難以決斷。大巫相柳進言道:“我軍興師遠征,不可持久;軍中高手眾多,可令大巫出陣挑戰,以壯士氣。”蚩尤一時也沒個好主意,遂令雷神出戰。
應龍見自家兄弟不識天數,心中惱恨;這次出兵,又被軒轅放於後陣,以為不得信任,於是請戰。軒轅卻道:“軍國大事,豈可兒戲?徒逞匹夫之勇,反落下乘,我不取也。”應龍悶得不快,直言道:“族長可是信不過在下?”
軒轅怔住,根本不意應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半晌才省起老師言論多是奇特深妙,尋常人等根本無法想到,遂知無意中冷落了應龍。於是說道:“巫師卻是誤會了,戰陣之術不過水火二計,斷糧之道;因此糧草是重中之重。除了巫師,誰能當此大任;只要糧草不失,我等便立於不敗之地。此戰之後,巫師當為首功。”
應龍乍聞軒轅論戰,越想越覺得有理,讚道:“戰陣之術不過水火二計,斷糧之道;果然是至理名言。族長聰慧,我不及也。”軒轅也應龍解開心結,笑道:“此乃老師之言,非我自悟。”應龍心中暗歎:“葫蘆道人有此本事,我竟不知。”遂不再請戰。
第十三回 五行雷火鍊金身 九天玄女下凡塵
講道的道,通常是講解人所理解的道,如果自己都不理解,怎麼說給別人,怎麼能讓別人理解?所以講道的過程,通常也是講道人進一步理解的過程,講到妙處,心情激奮,許多想法往往脫口而出,講道之人往往又有了新的理解。
正因為如此,胡盧才忽有所悟,發現了自己的錯處,被那元神大成的異像所感動;於是,他乘風而去,興奮而走。待到心情平靜,忽然發現天下之大,除了有熊氏,似乎再無去處。他心下尋思:“既然離開,怎麼也要遊歷一番。”
胡盧就像一個發現了新玩具的孩子,不停的用元神去觀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