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軍的格鬥從實戰出發,以克敵制勝為目的,無規則限制的,動作簡練,實用性強,且深受廣大官兵喜愛的軍事體育專案。它的最大特點是一招制勝、致傷或致敵死亡。我軍格鬥訓練主要以《中國人民解放軍體育訓練教材》規定的內容為基礎,加上部分自選內容,按其運動形式分為套路運動和搏擊運動兩類。套路運動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成的整套形式,包括拳術和器械。拳術有軍體拳一、二、三套和自選的捕俘拳、擒敵拳、防暴拳、功力拳、八極拳等。器械有捕俘刀、短棍術、腰帶術和刺殺操等。
搏擊運動分為擒敵技術和散打等。擒敵技術分為徒手擒敵術、徒手奪器械擒敵術和持械擒敵術。格鬥技術的特點是在與敵人的實際格鬥過程中不斷總結和發展而形成的。它不同於武術中的對練等對抗、表演性的體育專案。在技術動作編排和形式上,注重和突出了狠、毒、快、辣等特點。一招下去,可使敵人非死即傷,也就是說有一定的“殺傷能力”。進攻時,既能適時地躲避敵人的鋒芒,又能切中時機地進攻對手,使對手沒有防守和反擊的機會,在短暫的時間內解決“問題”,制敵死亡、束手就擒或失去反抗能力。防守時,以靜制動,耗其體力,防中有攻,使敵人打不準,擊不中。
第二十二章 中國功夫(2)
我軍的格鬥技術動作簡練,實戰性強。其招式、招法是根據它的使用目的編寫而成的。非踢即打,除摔則拿,攻防兼備,動無虛,先發制人,後發先制。 擊打要害,一招制勝。遵循系統性、科學性的原則編寫的,是按照人體要害部位的弱點以及其受外力擊打後機制機能的變化設定的。隨機應變,順勢化力。學有千招,用時無數,這裡主要的就是一個“變”字。“孫子曰:“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格鬥制敵也是一樣,要隨敵所動而動,隨敵變而我變。以攻為主,攻防兼備。攻和防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果只有防守,那麼,格鬥中,就只能處於被動地位。如果只有進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