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改進造紙術(第1/2 頁)
正月初一,沒有嫡系長輩可以拜訪的何鹹,拿上了禮物步行前往水鏡莊,給老師拜年。
司馬徽正待在書院,右手一把紫砂流茶壺,左手一捲竹簡,正在品茶看書。
現如今,潁川、南陽等地,直接把著一把紫砂茶壺喝茶已經成為名士身份和品位的象徵。
司馬徽顯然不會是為了附庸風雅,但用紫砂壺喝茶確是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飄飄欲仙的優雅感,讓名士如他這樣的人也欲罷不能。
看到何鹹來了,司馬徽路出了極為愉悅的神色。看的出來,他現在水鏡書院待得很是順心。
行了叩拜禮,問了新年祝福之後,何鹹快步把自己準備的禮物給司馬徽雙手進獻了上去。
開啟上面包裹的藍色綢布,裡面是一本用用絲線裝訂成冊的紙質書籍。書皮封面寫著《水鏡先生語集》,裡面的內容則是何鹹記錄司馬徽近小半年來傳道授業的經典言論,其中不乏解釋《論語》、《詩經》等著作的精闢論述。
司馬徽放在了手中的紫砂壺和竹簡,站起身來,整理儀容,雙手接過了何鹹遞過來的《水鏡先生語集》,翻看了幾頁,合上,鄭重朝向何鹹作了作一揖。
著書立言在古代都是讀書人頭等的大事,司馬徽這一揖是為了表達心中那份激動。
何鹹當然是側身避開了,不論是從哪個角度出發,他現在都不敢受此大禮。
“這就是你之前提到的可以用來著書的紙張吧?太精美了!比蔡侯紙精美太多了!怪不得你有自信可以著書!你又給為師創造了一個大驚喜!”司馬徽愛不釋手地翻著那潔白的紙張說道。
二十一世紀,凡是學過書畫的人,都不會不知道宣紙。書法和寫意畫用生宣,工筆畫用熟宣。簡直就是書畫界不二的選擇。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達到水走墨留之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畫追求的便是這種“多變”的墨趣,落筆即定,水墨滲沁迅速,非熟練者不易掌握,也正是這種神奇的多變性,吸引了自古至今無數的名人巨匠在追求墨韻、變化的方面付諸了不懈的探索,至今未間斷……
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其缺點是久藏會出現“漏礬”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雲母箋、冷金、灑金、蠟生金花羅紋、桃紅虎皮等皆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紙。生宣則吸水力強。用淡墨水寫時,墨水容易滲入,化開。用濃墨水寫則相對容易。故創作書畫時,需要掌握好墨的濃淡程度,方可得心應手。
宣紙的這些特點主要是因為其原料的特殊,也就是宣城出產的一種青檀樹的樹皮加上優質的沙田長稈秈稻草,才能得到宣紙潔白如玉,易於儲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諸多優點。後世的安徽宣城,也就是漢代揚州的某郡,具體是哪裡,何鹹現在還沒有查清楚,現在的工藝想要製作出宣紙肯定是痴人說夢。但這並不妨礙何鹹按照宣紙的製作工藝和選材特點去製造屬於宛城的紙張。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溼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溼紙曬乾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桑皮、藤皮、檀皮、麥杆、稻杆、竹等各種原料進行試驗,這本書是用桑皮和稻杆按照一定比例製作而成的,在何鹹看來也就是能夠勉強用來書寫。纖維還是比較粗,紙張表面經常會出現凹凸狀,但好處是韌性不錯,不會輕易被撕爛,且入墨不暈,勉強能夠達到用來寫書的要求。
繼何氏紫砂居、商隊之後,何氏造紙坊也開始運營。當然現在紙的產量還遠遠不足以投放市場,但勝在何家莊勞動力充沛,何鹹現在將紙張作為物資進行囤積。
有了紙張,印刷術自然被提上了日程。按照印刷術的發展程序,雕版印刷應該是印刷術的老大。但有了2000多年知識積累的何鹹,顯然直接把這位印刷界的老大拋棄了。在何鹹看來,活字印刷才是省時省力,經濟高效且技術難度也不是很大的第一選擇!有了更好的選擇之後,誰還會抱著陳舊的技術不放呢?
何鹹在考慮良久之後,還是決定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