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燒洛陽 派遣使者(第1/2 頁)
董卓憤怒回道:“關東賊起,天下播亂。長安有崤函之險;更近隴右,木石磚瓦,剋日可辦,宮室營造,不須月餘。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汝等推三阻四,擋國家大計,實不該為臣子!”
言畢,當即請奏漢帝罷楊彪、黃琬、荀爽為庶民。
一言不合就罷免三公,此乃古之未有的事情。嚇得年方十歲的漢獻帝劉協不敢說話。
“陛下不反對,那便是同意老臣的奏請!”董卓狠狠瞪了一眼劉協,大聲道:“來人,收回三公金印,將楊彪、黃琬、荀爽三人驅逐出宮!”
荀爽性直,想要反抗,卻被楊彪、黃琬兩人死死攔住,推出了崇德殿。
百官震懾於董卓的淫威,不敢再言,遷都之事就此定了下來。
遷都長安,需要大量的糧食作為路途之用。洛陽官倉中的糧食不夠,李儒再次獻計道:“洛陽富戶大族極多,往日都依附袁氏等黨人在民間搜刮財富,太師不妨將他們罪同袁氏,殺其宗黨而抄其家,糧食充作遷移之用,金銀財寶收歸國用。”
董卓用其計,命樊稠率領西涼鐵騎五千,捉拿洛陽富戶數千家,在每個人後脖頸插一塊木牌,上面寫著“反臣逆黨“四個大字,然後盡斬於洛陽城外亂葬崗,查抄他們的全部家財充公。隨後,下令洛陽城內外一百餘萬百姓全部遷居長安,如有不從者,斬立決。每一隊西涼軍士押解千餘名百姓。一時之間,從洛陽到長安的大道上,擠滿了遷移的人潮車馬。董卓將搶來的糧食分派給押解的軍士,搶來的軍士卻高價售賣。因為糧食缺乏,餓死者、相互搶掠械鬥至死者無數,屍體佈滿沿途的大道。
除了高價賣糧,路途之上,不乏有西涼軍士見色起意,殺人奪財等罪惡勾當發生。遷移百姓的啼哭之聲,從洛陽一直排到長安,震動天地。如有不願離開洛陽、或者故意拖延、逃跑的百姓,負責督促的西涼軍士都不用向上官彙報,手起刀落斬立決。
將洛陽百姓趕出城後,董卓又下令縱火燒城。洛陽所有的宮殿、官邸、民宅全部付之一炬,慘不忍睹。洗劫完洛陽城不說,董卓猶不滿足,又將目光瞄準了洛陽城外的帝王陵寢內的珍寶。呂布自告奮勇,率領三千軍士,挖掘先皇及后妃陵寢,將裡面的金銀玉器及所有珍寶全部挖出來獻給董卓……最後,董卓裝載了從洛陽城內外劫掠而來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數千余車,帶著可憐的漢帝劉協一路前往長安而去。
話說董卓在洛陽忙著遷都,搞得天怒人怨。關東諸侯卻在虎牢關外躊躇不前,毫無建樹。就因為徐榮手中有袁隗、袁逢等人作為人質,袁紹不敢承擔“不孝”的罵名,遲遲不敢進兵。聯軍大營天天開會,天天吵翻天,卻吵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董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為天下蒼生計,太傅、司徒大人一定會理解我等進兵的行為!”
曹操是堅定的主戰派,主張犧牲兩位袁大人,強攻虎牢關。
袁術一聽,當即翻起白眼,心想: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虎牢關上,將被處決的人,若是你的父親,你還有沒有這麼痛快?說得好聽,為天下蒼生,誰還不知道這大義下面藏著的利益與風險。
袁術雖然沒有直接表態,但是他的表情比任何言語都要堅定。曹操若是說的實在是慷慨激昂了,袁術就跳出來勸曹操要冷靜,要體諒一下他和袁紹身為人子的心情。總之一句話:再等等。具體要等到什麼時候,不知道。
話說到這個份上,曹操還能說啥?
袁紹的想法其實和袁術差不多,但他沒有表露出來。作為盟主,他要站在大義的高度來看待“攻還是不攻”的問題。現在的問題,也不是袁紹願不願意犧牲自己的父親與叔父的性命,而是犧牲掉這兩位之後,大漢社會會怎麼看他?史書會怎麼寫他?作為世家,他非常愛惜名聲。不想將來揹負一個”不孝“的罵名,遺臭萬年。或許,袁紹現在最盼望的是哪天董卓心情不好的時候能直接將袁隗、袁逢兩人斬殺,這樣,他就可以卸掉包袱,堂而皇之以“國仇家恨”的大義強攻虎牢關。但偏偏,狡猾的董卓始終吊著袁隗、袁逢的性命。
因為宗廟被毀,身為漢室宗親,劉岱跳出來支援曹操的意見,強攻虎牢關,殺董賊,沒得商量。
前腳劉岱表示支援,後腳韓馥立馬錶示反對!他是袁隗的門生,袁隗是他的恩師。袁隗若是因為他興兵攻打虎牢關而死,韓馥就可能要揹負”弒師“的罪名。儒家教義中,”弒師“與””弒父“一樣,都是大罪。
何鹹既不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