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沒有《大業雜記》與《資治通鑑》中記載的那麼龐大,甚至豪華。《大業雜記》關於龍舟記載:“其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周以軒廊;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飾以丹粉……”。
其實《資治通鑑》關於這個的記載全都是以《大業雜記》為原本的,只是《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比編《大業雜記》杜寶更為仔細罷了,也可以認為杜寶沒有學好數學。司馬光他在看到杜寶記載的這一組資料時便發現了問題:長200尺,相當於現今60米,闊50尺,相當於現今15米,就算沒有走廊之類的,總共也只有900平方米麵積,中間兩重160間房,平均面積也只有11。25平米,如果減掉一些走廊之類的什麼多餘空間,這樣房子就有點小了,不是嗎。於是發現問題的司馬光在偷笑之餘果斷地在到《資治通鑑》編纂的時候,把資料改為:長二百丈,房百二十間。他們之間的資料的隨意編寫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實際上的資料,只能透過想象他們心目中的昏君楊廣來想象龍舟的大小,這樣他們不同的人造出來的資料都存在著矛盾,而且還相互矛盾。
至於楊廣當時龍舟的大小是可以根據當時楊廣南下的河流寬度能推測出一二來。當時楊廣南下的專用水道的瘦西湖是隻有**米寬的樣子,如果龍舟要在水面上行動自如的話,那麼龍舟的寬度只能在六七米的樣子。這隻能說是前無故人但絕不能說是後後無來者的。
話說楊廣南下的隊伍在通濟渠上,“舳艫相接二萬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楊廣命武衛大將軍郭衍為前軍,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為後軍負責沿途保護船隊,河道上千舸競發,兩岸彩旗招展,這一幕與千年前楊廣的偶像秦始皇的南巡隊伍一樣威武雄壯至極。南巡船隊和兩岸士兵總計有二三十萬人,他們像一股洪流滾滾而來,沿新修的運河徐徐東南行,為供給這麼多人的食宿生活,沿途民眾苦不堪言,據記載楊廣命令“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多者一州至輦”,極水陸珍奇,勞民傷財。佳餚豐盛,“**厭飫,將發之際,多棄埋之”,浪費極大,獻食從役者每天都在十數萬眾,以致沿途騷然,農事拋荒,民不得安居。這雖然有很大的部分是誇大之辭,但是幾十萬人的隊伍突然出現對當地來說影響肯定是蠻大的。
站在船頭的楊廣某天突然詩心大發,寫下《泛龍舟》描述其巡行船隊:
舳臚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
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
六轡聊停御百丈,暫罷開山歌棹謳。
詎似江東掌間地,獨自稱言鑑裡遊。
侍臣虞世基及其弟虞世南亦寫有《奉和幸江都應詔詩》,虞世基詩有“澤國翔宸駕,水府泛樓船”詩句,虞世南詩有“安流進玉舳,戒道翼金吾”等詩句,都是描述巡遊隊伍的。當時隋君臣上下對巡遊盡是一片讚揚之聲,根本不像後來的一片謾罵之聲。這也難怪,中國文人嘛歷來都是一個應景的。
就像後來的唐人對於楊廣的南巡人亦有大量詩篇進行著力的描繪,但是唐人與隋人不同,唐詩並不是讚美龍舟船隊的壯麗,而是惋惜與批判楊廣此行的荒唐。寫的最著名的是大詩人白居易的《隋堤柳》,可謂傳誦一時。當然,白居易指斥楊廣巡遊江南不只是指大業元年(605)這次,而足三次南巡江都合在一起批。請看:
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蕭蕭,三株兩株汴河口。老枝病葉愁殺人,曾經大業年中春。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陰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遊,應將此柳系龍舟。紫髯郎將護錦纜,青娥御史直迷樓。海內財力此時竭,舟中歌笑何日休?上荒下困勢不久,宗社之危如綴旒。煬天子,自言福祚長無窮,豈知皇子封酅公。龍舟未過彭城閣,義旗已入長安宮。蕭牆禍生人事變,晏駕不得歸秦中。土墳數尺何處葬?吳公臺下多悲風。二百年來汴河路,沙草和煙朝復暮。后王何以鑑前王?請看隋堤亡國樹。”
詩中,白居易極盡渲染,將前朝大興土木修鑿大運河,在運河兩畔廣植柳樹,夾岸柳綠桃紅的旖旎之景象發揮到極至。用一句“海內財力此時竭,舟中歌笑何日休”淋漓盡致地把楊廣奴役民眾、揮霍財富的驕橫,以及百姓哀號遍地、民不聊生的苦難烘托出來。詩句義正辭嚴,發人深省。在詩人筆下,“大業年中煬天子”成了個徹徹底底的大昏君。
細細想來,歷史是神奇的,楊廣他一生只下了三次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