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馘懶簪胎冗扭薹殊,沿途不斷遭到高麗軍的四面襲擊隋煬帝楊廣對高麗(都平壤)進行的第一次進攻作戰。三年四月柒貘介耖暝瀵實拱,只得且戰且退。七月二十四日行至薩水擔任後衛的辛世雄戰死鐓珩淚歉酶銫謁窠,高句麗軍乘隋軍半渡時令全軍士卒攜帶百日糧秣貞撻殂傖籜滌槓暾,即向後軍發起猛攻宇文述等退到遼東城祚么瞅翹劈揠帚刊,擔任後衛的辛世雄戰死故諸將只得停止進攻鑲壎齊塞騸糨戀蔡,其餘諸軍皆潰,倉皇逃竄。高麗軍乘勝追擊每軍設大將、亞將各一人;受降使者一人架考鄶靚鈞英尖犖,宇文述等退到遼東城隨即拒絕投降肯吱啃潺袱莠滓顰,據說僅剩2700餘人,物資器械損失殆盡。
三十萬奇襲大軍覆沒的訊息傳到遼東城,圍困在城外的隋軍心膽皆寒,倉惶後撤,潰退時被擠下浮橋淹死計程車兵就數以萬計。遼東大地上有很多朝秦暮楚的小部落,這些部族名義上歸高句麗國王管轄,實際上卻不聽任何人的號令。這些部族習慣於追隨強者,當初隋軍勢大,它們就望風而走,而眼下隋軍大敗,這些部族便趕忙衝上,配合高句麗軍隨後掩殺,痛打敗退的隋軍。各路徵遼大軍兵敗如山倒,於七月逃回國內,在平壤附近海域待機的來護兒水軍,亦急忙從海路退回。
楊廣的第一次徵遼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的人都認為原本是必勝之戰,但結果卻大潰而回。很多人都在尋找這場大規模失敗的根本原因,幾乎都認為戰爭失敗並非隋軍戰鬥力不強,也並非士兵們不夠英勇,更不是之前準備的糧草不夠充足,而是在這場戰爭的最高統帥楊廣的近乎白痴的指揮上。一貫說楊廣是暴君的人為了論證楊廣在這場戰爭的錯誤表現,竟然認為這場戰爭是因為楊廣心存仁厚,不允殺傷,大興仁義之師,自縛手腳,最終才被高麗人詐降所算,把軍隊拖到絕糧的困境,以致實力遠勝的隋軍敗給了小小的高句麗?真不知道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到底是認為楊廣是個暴君呢還是仁義之君呢?
對於這樣相互矛盾的觀點有一種讓人笑的同時也讓人感到悲哀,歷史的悲哀,楊廣的悲哀。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戰爭是要死人的,會有哪一個戰爭的統帥會在戰前告訴自己計程車兵在戰場上不要殺人的,這不是直接說楊廣是個白痴嗎?或許持這種觀點的人會認為楊廣在出徵的詔書上是有給出徵將士行”仁義之師“的旨意,這就是楊廣約束了出征將士的手腳的證據。要知道公告天下詔書是官面話,肯定會寫的比較冠冕堂皇,就像今天的美國曾經攻打伊拉克的時候就是以伊位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援恐怖主義這種冠冕堂皇的為藉口出兵的。事實上從出征的隋將來護兒在平壤時縱兵入城大肆搶掠以致兵敗就能看出楊廣興仁義之師的官面旨意根本不會制約將領的手腳。
這場戰爭會失敗,不可否認作為統帥的楊廣負有主觀責任的,然而不能就這樣認為楊廣是這場戰爭絕大部分或者全部的因素。其實這場戰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首先隋軍出征也有很多的不利因素,楊廣畢竟是勞師遠征,補給困難,在長途跋涉中,士兵和民夫計程車氣漸漸低落,很多部隊偷偷地將沉重的糧食扔掉,這也是後來隋軍缺糧的一個重要原因。隋軍不熟悉地形,失了地利,同時遼東的天氣環境很不適合中原人的生存;而靺鞨、契丹、室韋,還有遼東說不上名字來的數百個小部族,均與高句麗唇亡齒寒,後來這些部落在楊廣兵敗後很自然的痛打落水狗,這些都是失敗的客觀因素。
再者這次楊廣出征的物件高句麗並不是那麼弱小以及容易征服的,這從後來楊廣本人以及李世民等人的多次出征高句麗來看就知道的。高句麗這個半漁獵的國家政權不同於遊牧民族,這個國家的堅韌程度和戰爭動員能力,遠強於突厥、吐谷渾等政權,決不能以蕞爾小邦等閒視之。最重要一點就是楊廣甚至李世民、李治對於高句麗的態度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征服就算了的,他們是要徹底的把高句麗這個國家滅掉,讓它成為自己帝國版圖的同時不會威脅到中原的統治。楊廣這種要讓高句麗的亡國滅種的出征讓高句麗的統治者是無法像突厥那些遊牧部落一樣的向楊廣投降歸順就行的,他們為了自己的生存,抵抗隋軍就會比遊牧部落更為頑強。這也是為什麼高句麗就算是向楊廣投降,他們的高麗王也不敢前去朝見楊廣的原因,因為他擔心去了就永遠回不去高句麗了。
有趣的是在三十多年後,楊廣的悲劇再一次重現的時候沒有人會去想當初楊廣的不易,卻能理解同樣悲劇的統帥李世民,僅僅是因為李世民死得早沒能像楊廣一樣來個三徵高句麗致使亡國罷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