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間利益雖有矛盾和摩擦,但彼此間的融洽合作尚居於主導地位。但宇文泰死後,矛盾便開始發生,先後有趙貴、獨孤信謀襲宇文護(宇文泰的接班人)事,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恆、宮伯乙弗鳳發動的宮廷政變未遂事件,衛王宇文直之亂等事件。
這些事件雖然很快被平息,但卻暗示了在關隴貴族政治集團內部已產生了危機,而這些危機的產生都是因為他們利益的分配。就像八大柱國之一的趙貴反宇文護,就是認為自己是開國元勳,功勳卓著,而且在宇文泰時期自己還與其平起平坐,到了宇文護執政的時候,自己反而在這個小輩之下,於是對宇文護有不平之色,就與衛國公獨孤信謀劃剷除宇文護,事到臨頭時卻因獨孤信憂蔞寡斷而取消計劃,不久此事被開府宇文盛探知,迅速告到宇文護。最後趙貴被殺,獨孤信被逼令自盡。
因為利益與矛盾的共同存在,所以他們不停的鬥爭的同時也不斷的相互妥協,只是每一次的打鬥爭與妥協都是政治權利的重新分配。於是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這些家族中先後有不同的家族強盛與敗亡,像元氏家族強盛時建立西魏、宇文家族強盛時建立北周、楊忠家族強盛時建立了隋朝、後來李虎家族強盛時李淵建立了唐朝,而孤獨家族一直強盛分別在北周、隋朝、唐朝都是皇室外戚,統治著皇室**,其他家族在朝堂上和軍隊裡分別掌握著重要職權;朝廷的絕大部分權利與資源都在這些家族的控制下,他們對於朝廷的影響可以說能改變著朝廷的生死。然而這些家族對於朝廷的忠誠度是取決於誰的朝廷能給予他們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楊堅要取代北周的時候,其他關隴集團家族大部分看到宇文家族已經無法代表他們的利益了,於是這些控制著北周絕大部分統治資源的家族便果斷地放棄了宇文家族轉而支援楊堅。這些家族選擇了楊堅代表他們的利益,使得楊堅才能在短時間內取代北周。
我想聰明的楊堅在做了皇帝后肯定想到了這些家族在某一天也會像拋棄北周一樣拋棄他的王朝,為此楊堅在後來透過制定相應的政策來一步一步的分取這些家族所掌握的權利與資源。然而他的繼承人楊廣在他的這條路上比他走的更猛更快,於是那些不願放棄自己權益的家族慢慢放棄對楊隋的支援,甚至起兵叛亂。最後關隴集團一如拋棄宇文家族的北周一樣拋棄了楊堅的兒子楊廣,選擇了李淵來代表他們的利益。
分析楊堅的快速成功取代北周的原因,是為了後面更好的講到他的兒子楊廣為什麼在大隋強盛一時之際快速亡國,這與北周的亡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樣的,這在後文將講到。
第九章 少年楊廣
改朝換代歷來就意味一個殺戮與一個改變。楊堅的登基對於北周皇室的殺戮是連已經退位給自己的九歲小外甥周靜帝都沒有放過,然像可憐的周靜帝一樣大小的楊堅兒子們卻因為他的登基而小小的走上了歷史的大舞臺。公元581年,楊堅登基為帝后,追封先祖的同時大封宗室。在他登基十一天時即二月二十五日,冊封其弟楊慧為滕王,楊爽為衛王,除早先已經被冊封為太子的大兒子楊勇外,其他兒子楊廣、楊俊、楊秀、楊諒分別被冊封為晉王秦王蜀王漢王。
因為楊堅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馬上天子,對於天下沒有像那些馬上天子的開國帝王一樣有著絕對的掌握,且在魏晉以來皇帝都是透過加封宗室掌控軍權以確保皇室對於政權的有力控制。對於透過“和平”手段取得天下的楊堅來說,雖然有實力反對他的人都被鎮壓了,但是就算他已經做了皇帝,反對他、想取代他或者想讓北周復辟的大有人在。“始遷周鼎,眾心未附,利建同姓,維城宗社”。所以楊堅在剛剛登基沒多久後,就把幾個小兒子分封到各地鎮守各方。
楊堅分封到各地的藩王兒子都佔據著大隋的戰略要地,行使著只低於皇帝的藩王權力。其中13歲的老二晉王楊廣,被任命為設在幷州(今太原)晉陽的河北道行臺尚書令,武衛大將軍。幷州在《周禮·夏官·職方》記載乃是中國古代九州之一,且據《輿地廣記》載,周(不是北周)時幷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部分地區。在春秋戰國時幷州是晉國的國土,所以楊廣的爵位晉王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到了此時的幷州還是一樣有著顯赫的地位,曾經還是剛被滅掉不久北齊的別都。納入北周,如今成為大隋的國土後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幷州背靠大漠,南近京洛,東臨華北大平原。這個地方既是隋朝抵禦北面草原遊牧民族入侵的屏藩,又是捍衛京城控制中原的戰略重鎮,在冷兵器時代一直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楊廣12歲的弟弟老三秦王楊俊被任命為河南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