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公元449年,孝文帝死於南征的途中,時年僅三十三歲。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後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等人先後執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於長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為帝,於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後,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覺先後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齊建立於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於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國力優於北周。但自文帝以後,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援,後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於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於北齊,但由於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而楊廣就是出身在北周武帝統治強盛時期。
第四章 權貴出身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也就是說每五百年曆史必定會出一個好皇帝,一個能強有力的聖王。歷史在秦漢大統一之後的華夏,是長達近四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是一個兵荒馬亂、四地稱王的年代,也是一個亂世出英雄的時代,歷史一再昭示著要有一位萬民期待的聖王出來完成他的使命—一個大統一的帝國。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生的楊廣,一個“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的楊廣會是孟子口中五百年一出的聖王嗎?
在公元569年的某一天隨著一聲娃兒哭泣聲,楊廣來到了那個兵荒馬亂英雄輩出的年代,他的出生沒有像其他的帝王出生時有兩條巨龍盤旋在府門上空的祥雲間的那種奇特的“天人感應”景觀。雖然這種所謂的“天人感應”優待是歷代編史官為帝王編寫的、捏造的,但是在唐時編纂的《隋書》等相關史書里根本沒有記載任何關於楊廣像前任皇帝楊堅與後任皇帝李淵“誕聖”時的異常徵兆,似乎根本不承認楊廣是一代“真命天子”。然而好像是為了彌補這歷史般的缺憾,在《隋書》完成編撰的近兩百年之後的唐朝有個翰林學士叫韓渥的寫了一本專述楊廣的傳奇小說《海山記》。在他的筆墨下的楊廣出生時是“有紅光燭天,裡中牛馬皆鳴;飛高十餘里,龍墮地,屋輒斷”。這韓渥編造的徵兆把楊廣寫成了生來就是破家亡國的罪孽,天註定不是一個好人好皇帝似的。受唐朝史書和後來一些文人騷客的野史雜文的影響,在中國民間甚至有傳說“煬帝前生,乃終南山一個怪鼠,竊食九華宮藥,轉世人間作惡”。
唐朝史官或許是不經意間忘了給楊廣一個“真命天子”般的華麗出場,可是查遍《隋史》、《北史》等各類史書為什麼連楊廣出生的確切月份與日期都沒有個筆墨的記載呢?是忘了還是有意為之呢?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里皇帝的生日即所謂的“聖誕”,是朝廷百官乃至全國上下都要慶賀的日子。我們還知道唐朝皇帝李淵、李世民還有那些站在唐朝朝堂上的大部分臣工以及參與編纂《隋書》的魏徵、房玄齡都曾是隋朝的臣民,他們也就不可能不知道作為皇帝楊廣的“聖誕”了。這很難不讓我們去聯想唐朝的編纂史書的人是有意把楊廣的生日給我們忽略的。人人都知道,現在號稱正史二十四之一的《隋書》,是有唐太宗李世民親自下旨秘書監魏徵主編的。魏徵在給唐太宗李世民上書時曾經說過,“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臣願當今之動靜。以隋為鑑,則存亡治亂可得而知。”惟其想到以史為鑑,所以他們對隋是如何滅亡的,以及對隋君楊廣的私生活可謂有淋漓盡致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揭露。比如對大興土木、荒淫無恥、三遊江都,都有敘寫。可是為什麼卻把這樣一個隨筆一帶的事給忽略呢?還這僅僅只是史官們對於楊廣的發發牢騷嗎?還是唐朝史官對楊廣的輕視與不屑呢?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在公元569年的那個月那天出生的,出生時是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