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第八十三章 和親公主
關於雁門之圍,在《舊唐書》上記載了十六歲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份功勞。說李世民曾向屯衛將軍雲定興獻策:“始畢敢圍天子,必以國家倉卒無援,我張軍容,令數十里旗幅相續,夜則鈕鼓相應,虜必謂救兵雲集,望塵而遁矣。不然,彼眾我寡,悉軍來戰,必不能支矣”。雲定興採納了李世民的建議,突厥侯騎察見滿山的軍旗,馳告始畢,“王師大至”,由是解圍而去。這裡的意思很是明顯說楊廣被圍在雁門是李世民用計讓始畢退走的,把這麼一大功勞往年竟十六歲的他臉上貼,明顯就是編寫史書的人往李世民臉上貼金。另外《舊唐書?蕭瑀傳》記:“突厥解圍而去,於後獲其諜人,雲:成公主遣使告急於始畢,稱北方有警,由是突厥解圍,蓋公主之助也。”天下之安危,繫於一婦人,多虧了義成公主。說到這個公主就不能不說她三十年的和親之路。
義成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啟民可汗,而啟民可汗早先娶過一位大隋的公主叫安義公主,義成公主嫁給啟民是因為安義公主死的早,這啟民可汗也就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個娶了兩位中原公主的可汗。安義嫁給啟民時,突厥和大隋戰敗分裂成為東、西突厥,連年的戰事,使得安義公主隨著啟民可汗東奔西走,驚嚇過度,和親剛剛三年就客死草原。原本楊堅對啟民可汗可謂是“仁至義盡”,安義公主死了,啟民可汗害怕大隋追究安義公主的死因,出兵來討,越是這樣啟民可汗越是覺得對不住死去的安義公主,正要親自去長安請罪的時候,發生了高句麗進犯中原的戰事,他不但沒有因為大隋發生戰事竊喜不用再煩惱安義公主的死。反而更加堅定要親自到長安請罪。當東突厥的啟民可汗走到半路時,遇上大隋的送親隊伍,由於楊堅的交代,這一次啟民可汗被免去罪責,不需要請什麼罪了。啟民可汗考慮再三,最終決定用十分隆重的儀式迎回義成公主,並直接冊立為可敦(皇后)。
在北方少數民族看來,如果能夠得到中原王朝的公主,實際上也就得到了中原王朝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的支援。啟民可汗再次與隋和親後,很多部落紛紛向他歸附。
義成公主出嫁突厥度過10個春秋後。即大業五年(609年),啟民可汗染病而死,他的兒子咄吉繼立,是為始畢可汗。始畢可汗上表求娶義成公主為妻,楊廣以突厥風俗如此表示同意。
這次義成公主冒著事後可能被始畢可汗殺掉的危險,向始畢可汗謊報突厥的北方有變,藉此讓他不能全心攻楊廣車駕,並最終退兵,事後始畢可汗也沒有殺她。甚至連她的可敦之位都沒有被廢。
唐代隋,李淵武德二年(619年),始畢可汗病死,其弟俟利弗設繼立。是為處羅可汗。按照突厥的婚俗,處羅可汗又以義成公主為可賀敦。中原紛亂,大隋亡國,義成公主就像多年前嫁到突厥的北周千金公主(大義公主)一樣對中原取代楊家天下的人有一種國仇家恨的感覺。她也像千金公主一樣試圖借用夫家東突厥的力量來複國。
為了網羅隋王朝的遺臣遺民,武德三年(620年),義成公主派人到河北農民起義軍竇建德處把楊廣的蕭皇后迎到突厥。蕭皇后是楊廣的遺孀。楊廣一死。她先落到宇文化及手裡,後來,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接管。正在走投無路的時候,義成公主便代表突厥可汗前來要人。竇建德不敢得罪兵強馬壯的突厥人,就乖乖地將蕭皇后及其小孫子,送給了義成公主,此外,還帶上了謀害楊廣的叛臣——宇文化及的腦袋。
同年,義成公主與處羅可汗又把原隋齊王楊晾的遺腹子楊政道立為隋王,還把戰亂期間逃亡到突厥的萬餘中原人送給楊政道,並按照隋朝制度,建立百官,儼然又是一個獨立的小王朝。武德四年(621年),義成公主和處羅可汗又想奪取幷州,讓楊政道居住,突厥大臣大都以為不可,紛紛勸諫,處羅不聽,說:“我父失國,賴隋得立,此恩不可忘。”但將要出師時便臥病不起。義成公主“餌以五石,俄疽發死”。
義成公主和始畢可汗結合後生下一子叫奧射設,這時已十一二歲,處羅可汗死後,汗位本應由奧射設承襲,但義成公主嫌他兒子長相醜陋,性格懦弱,便把他廢掉,改立處羅之弟滿腹才華的咄芯繼承汗位,號稱頡利可汗。這樣,義成公主重新做了頡利可汗的可賀敦。
頡利可汗在位時,突厥更加強盛。義成公主、已經投奔突厥的義成公主之弟楊善經和王世充使者王文素一起勸說頡利可汗:“以往啟民兄弟爭國,賴隋得復位,子孫有國。今天子非文帝后,宜立正道以報隋厚德。”
於是頡利可汗每年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