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更沒有想過僅僅用好大喜功是不能解釋楊廣這一工程的動機與目的嗎?如果翻閱史書我們會發現大規模地修建長城的秦始皇、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明成祖朱棣哪一個不是一代雄主。如果修建長城是錯誤無用的,他們會在打的北方草原民族無還手之力的情況下大力修建長城嗎?事實上楊廣和他們都是懷著一樣的目的和心情去修建帝國的邊防線長城的。
在漫長的古代戰爭中早已就證明了一個道理:誰的馬匹多誰就有優勢。面對著馬匹佔有優勢的遊牧民族,先進的農業國家總以科學的力量來抵消這樣的優勢,修建城堡就是其中之一,中國古代是農業國家,但是國土面積太大,需要修建城堡的地方太多。而因為北方的草原面積又太大,所以遊牧民族又特別強悍。所以便想到了把邊境上的城堡用城牆進行連結的辦法,這就是長城。
長城並不是簡單的牆和城,而是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線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這個體系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即使國家處於擴張和攻勢戰略的情況下,長城也是很好的依託和出發陣地,如果沒有長城,根本不可能去對擁有來去如風的草原民族發動大規模有力的攻勢。而一旦作戰稍有挫折,因為缺乏堅固的後方則存在亡國的危險。正是由於長城的存在,遊牧民族就不可能肆無忌憚的入侵,而中國只需要有不多的機動兵力就完全可以應付一般的入侵,因此長城的戰略意義同樣是顯而意見的,也是唯一可以抵消遊牧民族騎兵優勢的戰略。
修建長城的本身並非目的,它改善了陣地,有利於自己部隊的行動,不利敵人行動的一種手段,有效的降低了敵人的機動能力。長城是在冷兵器時代所特有一種築城型式。在當時的作戰物件和攻城戰術條件下,長城曾構成戰略威懾作用,對保衛北部邊境安寧,溝通中西文化,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在大業四年(608),“秋七月辛巳,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自榆谷而東”(《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榆谷”地的位置,《資治通鑑》注“當在榆林西”,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考證在今青海貴海黃河岸側。依此說這次修築的長城是隋朝為防禦並攻滅吐谷渾於今青海、甘肅交界之地修築的,這也為後來楊廣親自開通的西域絲綢之路提供了保護的屏障。
如果說修長城被質疑也就算了,因為畢竟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因為長城被人罵為暴君,但是開鑿大運河的千古大事依然不被理解就顯得更是讓人難以接受。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楊廣“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
這就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偉大的“大運河”工程最為重要的一段。這是世界歷史上開鑿最早、通航里程最長的一條古運河。中國的這條古老而偉大的人工河,長度是世界上著名的蘇伊士運河的16倍、是巴拿馬運河的33倍,冠世界古運河之魁。190。25公里的蘇伊士運河建成後,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去的航程,馬克思將其稱之為“偉大的航道”,總長82公里的巴拿馬運河,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和“世界橋樑”。然而長達2700公里的中國大運河與萬里長城卻被中國的歷代冠以“勞民傷財、暴政”等貶義,真叫人難以接受難以理解。
大運河畔——揚州;如今魂魄仍在那裡飄蕩著像一個千年的流放者,孤獨而寂寞,身後罵名滾滾。他像一個千年的守望者,在運河的河畔默默看著千年的滄桑鉅變。雖然現在社會上為大運河申遺,但是今天依然很少人會感覺的那個千年前擁有極大魄力開鑿大運河的楊廣是多麼的不易與偉大,甚至在申遺的過程中好像害怕玷汙大運河美麗的名字而不願意提及楊廣這個卑微簡單的名字。或許只有和楊廣融為一體的她似乎理解他,千年來沒有藏匿,沒有消隱,而是還完完好好地在華夏大地上呈現著她的瑰麗與豐盈,呈現出勃勃的生命力,她以存在告訴後人那個為他而生的皇帝是多麼的偉大與不朽。今天的我們還能從她依然展現著的生命力中感受千年前楊廣的那份勇氣與魄力,也還能從她依然流淌的河水裡感受今天楊廣的那份委屈與孤獨。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始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裡,大運河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第一個時期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