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鄉痛 編者的話
在過去的幾年裡,李昌平《我向總理說實話》、《黃河邊上的中國》等書的出版,使得三農話題經歷了從書齋到社會、從專著到媒體、從城市到農村的不斷深化與普及。2004年馬家爵殺人案和2005年###總理為農民工討薪,從上下正反兩方面說明,農村與城市的關係,愈來愈受到政府與國民普遍關注的事實;從2001年李昌平發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呼聲,到2006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口號的提出,更凸顯出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
不管你是多麼高階的白領,不管你有著多麼高等的學歷,不管你是在多麼高的樓房裡辦公或者居住,每一個城市人每天都得與農民接觸與相處。幾億多農民進城,融入城市的每個階層、每個角落、每個家庭;城中村在各個大城市的邊緣或腹地已經札下了根。農村與城市的關係,農村人與城裡人關係,已經成為建立和諧社會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2003年,我們在“天涯社群”的“關天茶舍”網上看到《我花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文,文章表達了一個來自農村的青年,在與城市融合的過程中對於身份認同的迷惘,從非常感性的層面反映了城鄉融合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此文吸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跟貼討論,在一段時間內,與此主題相關的文章出現了許多。
如今,除了有幾百萬農民工,城市中還有許多出身農村透過上大學或者其他奮鬥方式,擁有了城市戶口的年輕人。他們已經擺脫了那種令他們不堪回首的生活,但是,他們並沒有忘記仍然在田野上勞作,在貧困中掙扎的父老鄉親。農民之子的血還是熱的。正因為如此,他們在蛻變中經歷著我們難以想象精神的痛苦。於是,他們寫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既是抒發懷鄉之情,也是為了相互瞭解。
這是一個確切的切入點。於是,我們產生了將這些文章匯聚起來,以此為主題編輯一本書的想法。
所以,本書中的大多數篇章來自網路,我們將那些讓我們落淚、讓我們擊節的文章下載,儲存在一個命名為“農民之子”的資料夾中。我們興奮地發現,這類文章的點選率都非常高,後面的跟帖也非常精彩。比如,本書收入的網友“九天攬月”所寫的《我所見識的中國農村》跟帖總數達近千條之多。編輯時本想把所有跟帖都保留的,但想到與幾十個作者聯絡版權已經是件很困難的事,與所有的跟帖作者都聯絡上幾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篇幅的限制,所以只好忍痛割愛了。
因為多數作者使用的是網名,所以雖然耗時長久,仍有一些文章沒能與作者取得聯絡。我們希望這部分作者,恕我們由於出版此書心切,並原諒我們的冒昧。我們期待本書的所有作者能與我們聯絡、交流並且成為朋友。一旦得到地址,我們將把寄上樣書及稿酬。如有分發不出去的稿酬,將捐獻給北京師範大學學生社團“農民之子”。
聯絡信箱:nmzhz2006@
千里背屍還鄉記(1)
張 立 朝格圖
一起出門打工的老鄉病死了,為了給他的家人一個交代,湖南老漢李紹為揹著屍體,上火車、趕公交,輾轉千里返鄉,直到在廣州火車站被警察發現,這驚世駭俗的一幕,才得以終止。
事情發生後,外界有的說老漢愚昧,有的誇他忠厚俠義,有人被他感動而落淚,有人一聽“就渾身起雞皮疙瘩”。左家兵因何而死,李紹為為什麼千里背屍?本報記者歷時5天調查採訪,力圖還原事件的全過程,以呈現背屍行動背後的行為邏輯和行為環境。
這或許是一個讓人驚悚的新聞,但或許更是一個充滿著農民工辛酸血淚的故事,或許,它還是一次對社會和公眾道德良心的追問。
2004年11月27日,湖南省衡陽市雁峰區嶽屏鎮福龍村。
上午10時,李紹為正在田裡種油菜,村民李靈偉的老婆一路小跑來了,“快去我家接電話,找你的呀。”電話是三塘鎮封其平打來的,“老李,去不去福建打工?挖電纜溝,輕輕鬆鬆的,一天有六七十塊錢,包吃住,還包車費呢。”
封其平是一個小包工頭,經常組織周圍的村民外出打工,李紹為一聽當時就心動了,“這個工待遇很好啊。”
“我去我去。”李紹為連聲答應。
11月份離過年還有3個月,正是出門打工的季節,儘管今年61歲了,但李紹為一餐能吃6兩米,兩肩能扛200斤,出門打工是常事。放下電話,李紹為一溜煙跑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