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3/4 頁)
。四營直接歸都管衙門指揮,互不隸屬。
南府軍組建完畢,王鈺上報朝廷,趙聞訊大喜。下旨令武備庫挑選最好的盔甲器械,運至幽雲,裝備成軍。南府軍成分簡單,全部由本地青壯年農民組成,說愛國熱情強烈,恐怕有些不妥,畢竟被遼人統治了上百年。但幽雲就是他們世代居住的家鄉,保衛鄉土之心,卻比任何人都強烈。再加上王鈺一再強調,嚴肅軍紀,賞罰分明,那南府軍上下一心,每日操練,不敢怠慢。
王鈺是從二千零七年過去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他比宋朝每個人都明白。所以由都管衙門出資,在各地創辦書院,凡年滿十二歲,不論民族,都可入學。書院內,除普通的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外,都管衙門還經常從內地聘請名士到各州學院授課,大講內地繁華,中原文明,灌輸大中華認同感。
時光如水,日月如梭,轉眼王鈺到幽雲已經兩年。這個當初汴京街頭的小混混,愣是在吳用等人協助下,將偌大的幽雲十六州,治理得井井有條。雖不說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但也基本解決百姓溫飽問題,且每年可上交朝廷賦稅頭年僅為兩百萬貫,第二年便躍升到六百萬貫,足足長了三倍。且邊境貿易,空前繁榮,使幽雲各州,迅速滋生了大批富豪。這些人,都對王鈺感恩戴德,實為王鈺的經濟後盾。
不過,雖然王鈺在幽雲政績卓著,朝廷屢次派來的欽差經過考查,回京之後都給出了極優的考評。但足足兩年,王鈺的官職不見升遷,仍舊是三品銜,只把食邑增加到了四千戶。要知道,北宋一朝的食邑,不過是虛數,每戶食邑每月只摺合二十五文錢,隨官俸一起發給。
這裡面,是有原因的。王鈺雖然是天子寵臣,封疆大吏,政績也非常不錯。但朝中經常有言官彈劾於他,或說其行為不軌,離經叛道,或說其重武輕文,不合祖制。趙雖然護著他,但也不得不對外做做樣子,是以兩年來,王鈺都不得升遷。
宣和四年,金兵攻陷遼國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遼帝耶律延禧棄京都逃往夾山。遼國權臣耶律大石另立耶律淳為帝,被封為西南路都統,總管軍事。金國一再遣使督促大宋履行盟約,夾攻遼國。趙眼見遼國滅亡在即,下定決心,派出童貫為幽雲路招討使,兼領兵馬大元帥,統兵二十五萬,集結幽雲,準備進攻遼國。王鈺的南府軍,也被劃入童貫麾下,統一指揮。
這一日,王鈺攜帶黃金一萬兩,白銀十萬兩,前往幽州城外宋軍大營拜見童貫。出城五里,只見連營漫天,一眼望不到邊際。旌旗獵獵,戰鼓雷鳴,甲冑之士,穿梭其間,好一派威武的景象。
早有士卒報入軍中,童貫聽聞王鈺來見,大喜過望,親出中軍帳外迎接。
“下官王鈺,拜見恩相!”離中軍帳還有十數步,王鈺已經看到童貫高大的身形,嘴裡叫著,一邊快步上前,參拜下去。
童貫兩年未見王鈺,心裡也是十分歡喜,一把扶住,連聲說道:“免禮免禮,小寶啊,兩年不見,相煞老夫了。”兩人攜手進帳,諸路將官也都見過王鈺。寒喧已畢,自然先說公事。
“大人,我部南府軍一萬五千人,已經集結待命,只等恩相軍令一下,便直奔遼境,萬死不辭!”大戰在即,人人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異樣的激動,王鈺自然也不例外。宋遼百年國仇,眼看雪恥在即,誰不興奮?
“好!朝廷數次遣欽差入幽雲,回京之後,備說南府軍之威猛。本帥來時,聖上一再交待,藉此次大戰,檢驗南府軍戰力。王大人勿辭勞苦,今日回去,便將政務交於衙門通判大人,親率南府軍到大營,剋日出征!”童貫聞言大喜,當即下了軍令。
公事說完,童貫遣散眾將,獨留王鈺一人。
待眾將走後,王鈺上前說道:“兩年不見大人,下官心中十分掛念。今特備薄禮,請恩相笑納。”說罷,遞上禮單。童貫連稱客氣,接了禮單,也不細看。這兩年,朝中權臣哪個沒有受過王鈺好處?所以,但凡有言官彈劾王鈺,朝中自然有大把的人替他說話。
“小寶,聖上是十分關心你和南府軍啊。我領軍出京時,聖上親自送出城外,再三交待,立功的機會,一定要先讓南府軍去。日前,我收到訊息,遼國政變,宰相耶律大石擁立耶律淳為帝,被新帝授命,總管軍事,如今正率大軍十萬,屯兵上雄郡,意圖很明顯,他們也收到訊息,知道大宋興兵的動機。”
耶律大石?王鈺可是大大一驚,當年自己出使遼國,就知道這個耶律大石不是到,短短几年,他竟然成了遼國軍事統帥。上雄郡就在歸化州對面,他既然已經領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