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部分(第3/4 頁)
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如何儘快的司儀行政,是當務之急。
“王歡,王歡呢?”剛走到上首,與皇叔父攝政王趙一同坐下,他就叫了起來。王歡小跑著上得殿來,聽候他的指示。
“你去囑咐一下,讓負責記錄的史官們今天特別仔細一些。不管是攝政王,還是大臣們的意見,一個字也不要漏,議完之後,本王要親自過目。”王鈺鄭重的說道。歷朝歷代,各種朝會,負責修史記錄的史官們都是要記錄在案的,這本是常例,他今天著重強調,不難看出對此次朝議的重視。
王歡領命而去,文武百官各按官銜大小排列站好,手持笏板,在行過大禮之後,早朝開始。王鈺說出的第一句話,就引起了滿堂震動:“列位臣工,今日早朝,咱們把別的事都先放一放,著重商量一下,如何管理金國舊地。為了節約時間,不偏離主題,本王先定下一個基調。其實早在幾個月以前,朝廷就已經放出了風聲,我們現在實行的道府州縣制度,已經不適合實際情況了。好,本王就說到這兒。大家踴躍發言吧。”
這可是目前的頭等大事,許多大臣們早就有了準備,一聽這話,紛紛從袖口中掏出奏章。準備上奏。
“等等,本王再羅嗦一句。今天,咱們實行一個免責制度。不管是任何人。發表任何意見,都不用承擔任何責任,福王。你的意見呢?”王鈺自己說得客氣,但這句話絕對不是羅嗦。有了這個免責制度,大臣們就可以放心大擔的提意見,不用擔心觸怒誰,得罪誰。
趙在朝廷上,一向是個看客,沒想到今日王鈺居然主動徵求他地意見。
“王上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這也的確是當務之急。本王看,就開始吧。”趙探過身子,向王鈺說道。
“好,列位臣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王鈺這話一出來,今天的早朝。算是正式開始了。
有趣的一幕在這個時候出現,同時有四五位大臣站出班來,想要上奏。後面地看到前面的同僚出來。趕緊退回去。前面的人回頭一看,後面有人,也跟著退回去,這一來一往,看得上面兩位攝政王啞然失笑。
“王上,福王千歲,臣有本要奏。”第一位出來上奏地,是參知政事商仲揚,他以前是三司使,也就是國家最高財政長官,管全國的經濟財政。後來三司被撤銷,併入了戶部,他被王鈺授了一個參知政事的頭銜,這幾年來,鮮有建樹。此番,看來是有備而來了。
值事太監取過他地奏本,呈交到王鈺手中,他自己則在下面陳述起意見來了:“臣認為,北方的土地,自唐朝以後,經由外族統治數百年。當地百姓的風俗習慣,國家認同,早已不是中華正統。如果仍舊施行大宋現在的行政制度,是不合時宜的。臣建議,效仿唐朝的都護府制度,設立北廷都護府,安東都護府,選派得力官員,擔任都護使,代表朝廷管理金國舊地。金國原來的行政劃分,可以延用,如此一來,可以儘快的穩定局勢。”
王鈺仔細翻閱著他地奏章,看罷之後,不置可否,轉遞給趙。
“王上,福王千歲,臣認為商大人的意見,不成熟。”此人一發言,滿堂皆驚。本來,大人們同殿為臣,縱然是政見不合,表面上也要保持一團和氣。可這位大人一出口,直接把人家批為“不成熟”,火藥味相當的濃。看來是“免責制度”給了他信心。
王鈺一看,不是別人,就是老相孟昭。
“孟大人,不知道你有什麼高見?還望不吝賜教。”商仲揚臉色不太好看,大庭廣眾之下,被人批評不成熟,換成誰,面子上也過不去。
“商大人,你可知道北方我軍控制的領土有多大麼?有我國黃河以北兩個那麼大,這麼遼闊的領土,設立兩個都護府去管理?權柄不嫌太大了麼?自唐朝以來,地方割據勢力一直是中央地心腹大患。而且北方地勢平坦,直接衝擊我大宋中樞,豈能等閒視之?王上,臣認為,還是現行制度較好,道,府,州,縣劃分清楚,一塊一塊分割下去,不讓女真人有死灰復燃的機會。”孟昭性子剛烈,直言敢諫,這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可問題就是,王鈺地開場白,早就已經說明了,現行制度不合時宜,要求變。可他現在居然又提老制度,這不是和王鈺對著幹麼?
王鈺倒也沒怎麼樣,點頭道:“今天本來也是商議,大家暢所欲言,不必有任何顧忌。商大人,孟大人的意見本王記下了,還有麼?”
眾臣見王上並無責備膽子也就大了起來。一時間,群臣紛紛上奏。不過大見,多是些老調重彈,都主張在現行體制下,略作改動,缺乏新意。
早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