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潛規矩”(第1/2 頁)
在這個世界,由於男女地位綜合來看,其實是幾近“平等”的,所以,在親戚之間,那些原本用於表明關係親疏的稱呼,從這個世界“男尊女貴”的社會形態基本成型開始,親戚之間在稱呼上就已開始刻意捨去了“外”這個字眼:
比如,長輩中,無論是母系一邊、還是父系一邊,父母的父母,子女們都統稱他們為“奶奶”、“爺爺”;
而長輩對晚輩的稱呼,則是刻意捨去了“外”字,意味著,長輩們在說明自己與晚輩之間的關係時,就只有用“孫女(子)”、“侄女(子)”來形容了!
再有,同輩的親戚間,也不再有“堂”、“表”之分,一律按年齡大小排序稱呼,大的叫“哥哥/姐姐”,小的叫“弟弟/妹妹”。
但,親戚間,在稱呼上,卻有一個唯一的例外——那便是對於“父母”這一輩,子女們對這一輩的長輩們的稱呼,就依舊保留下了帶有“區分意味”的稱呼:母系一邊的旁系,子女們依舊要喚他們“舅父”、“姨母”;父系一邊的旁系,子女們依舊要喚他們“叔父”、“姑母”、“伯父”。
之所以只有這一輩人例外,主要是因為,當這樣的“潛規則”開始慢慢成型並流行起來的時候,“父母”這一輩,在當時,大多都還是正掌握著實權的一輩!
所以,為了充分保障家族的利益,對於這一輩人的“自家人”與“外人”的區分,自然就會較其他輩要來得更加嚴格,甚至需要刻意使用“稱呼”來進行明確地界定、區分!
由於環境所迫,這裡的人,除了皇帝的子嗣是隨父姓之外,其餘的家族則全都是隨母姓。但,整個社會卻又是隻有男子才能參政的男權社會,所以,為了平衡男女在個人利益、家族利益、以及“後代”的歸屬等等方面上的矛盾,僅管事態發展到最後,各國都沒有特別明文規定過什麼,但家族之間(上至皇族、下至尋常百姓)卻都已有了基本一致的不成文的“潛規則”:除了與“掌權人”是同輩、同姓氏、並與本族有著密切的利益關係的族人之外,其餘的親戚全都一視同仁——無論是母系一邊的,還是父系一邊的。
也就是說,只有同時滿足了三個條件的,才能算是“自家人”:一,與“掌權者”同輩;二,與“掌權者”同姓(有被寫入族譜的同姓族人);三,其個體的利益與整個家族的利益是有著高度重疊度的,彼此之間的利益是非常密切相關的!
而其他未能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無論是誰,即便血緣再親,那都是“外人”!
高冉記得,最初,當她第一次瞭解到,原來這個世界竟還有這樣的不成文的“稱呼規矩”及“規矩”背後的種種意義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竟是覺得,這“規矩”背後的邏輯,還蠻“有趣”的……
“也就是說,這天下,除皇帝一家外,其他家族都跟我們家一樣,雖然‘舅舅’和‘姨媽’都姓‘高’,但‘姨媽’是‘自家人’,而‘舅舅’不是!而,因為這個世界的權力移交是要等到掌權者快要死的時候才會開始,所以,我們這一輩對‘父母’這一輩的各位長輩們的稱呼、及稱呼背後的各種意義界定,其實是會持續一生的!而他們看我們,卻又是‘一視同仁’,而且,同樣的,我們對他們而言的意義,也基本上是會持續一生的……說到底,這樣的關係界定的衡量標尺,還是要看‘權力’及其衍生出的各種‘利益’的具體歸屬……所以,這樣的‘規矩’,其實也不太可靠!不過,就目前的整體社會格局來看,這樣的‘規矩’,估計應該還會繼續持續很久……至少,在我這一輩,這‘規矩’肯定是不會變了!嗯,我只要清楚這一點就好了!”
這番感慨的時候,高冉自己也不知道,她究竟是在表達讚歎呢?還是僅僅只是在嘲諷?!又或者,她其實只是想提醒自己,得有“自知之明”……
“不過,話說回來,這所謂的‘自家人’、‘外人’……這樣的判別方式,真的很不可靠啊!說白了,‘人’本身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對人而言,感情或利益——尤其是利益還在的時候,彼此就可能是‘自家人’;但若不在了,即便表面上可能暫時還掛著‘自家人’的稱呼,但裡面的實質,沒準還不如一個‘外人’——甚至可能還是令彼此厭惡、甚至還想伺機除之而後快的‘敵人’、‘絆腳石’!再有……”
高冉不禁蹙了蹙眉頭,“照這個世界的這種‘規矩’,那豈不就等於是更加縱容同輩間的近親通婚了麼?!”
想到這點,高冉不由得感到一陣惡寒!
同樣是“古代”,高冉前世所學的歷史故事中所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