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土地上生息。他們的肉體早已不在,但他們的心靈,他們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直存留至今,成為我們承緒、發展和不斷進步的依據。他們茹毛飲血的發端,篳路藍縷的開拓,含辛茹苦的延續,艱苦卓絕的成功與創造,無不在我們民族的血脈裡留下深深的烙印,他們其中一些人的名字甚至成為了一個民族的圖騰與象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們毫無愧怍地成為後人的楷模、典範和榜樣。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就是永遠不忘民族的根,就是要永遠傳承那堅忍、剛健、頑強和忠誠的基因,永遠光大那浩瀚、博大、正直和弘毅的精神。
這塊土地是這樣古老和久遠,歷史的遺蹟又是如此地眾多,以至在全國每一個省、每一個市甚至每一個縣,我們幾乎都能找到祭奠先人的場所。這些場所中,所有那些能夠讓人們公開祭奠的地方,供奉的都不僅僅是一家一門的祖宗和上輩,而均是在歷史上有所創造,有所建樹,有恩澤施於地方,有功勞行於民眾,足以在青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人們建立這樣的場所,固然是為了讓自己的情感有所託付,同時更是為了讓一種偉大的精神紮根於土壤而恆久永駐。從陝西的黃帝陵到湖南的炎帝陵,從洞庭湖畔的屈子廟到成都郊區的杜甫草堂,從合肥的包公祠到西湖的岳飛墓,再到現代的中山陵和黃花崗烈士墓……這些勝蹟,這些遺址,這些歷史人物留下衣冠、留下足跡也留下風骨神韻的地方,都成了吸引遊子旅客、凝聚後輩子孫的聖地。人們在這裡留連駐足,睹風物而思先人,他們所感受、所吸吮的,又何止是一時一刻的心靈震顫和此情此景的審美愉悅?這類經歷,這類體驗帶給他們中許多人的,將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永恆的啟迪、教育和感念。那麼,催生這種心靈震顫、審美愉悅和深刻的啟示、巨大的教育與永恆的感念的,除了祭奠場所的其它內容外,那些不可或缺的人物對聯所起到的作用,當是不應該輕視的。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曾替青城山這裡撰寫了《青城山古黃帝祠》對聯,現抄錄於此,與讀者共享:
啟草昧而興,有四百兆兒孫飛騰世界;
問龍蹻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衛神州。
對聯作者于右任先生是清朝光緒年的舉人,也是最早的同盟會成員之一。他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反對帝制,在國民黨中威望極高,先後擔任過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國民聯軍駐陝總司令、國民黨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等職。在這副對聯中,于右任先生讚頌了我們中華民族傳說中的始祖黃帝開混沌,刈草莽,啟蒙昧的不朽功德,且以僅僅五個字便概括之。然後,從五千年文明的生髮演化皆肇始於斯的宏觀角度,將炎黃子孫對煌煌先祖的敬仰之情和繼承之志,以充滿自信與豪邁的語調錶現出來。
人們如果到四川旅遊,其旅遊路線一般是這樣的:從成都出來,便可上青城山。然後,往都江堰觀看這座修建於2000多年前,屬世界水利史上最早、也是最偉大的工程,同時參謁二王廟。
二王廟,位於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上,是為紀念秦國蜀地郡守李冰及其兒子二郎所建的祀廟。該廟原建於南北朝時期,初名崇德祀,宋代以後,封建王朝統治者敕令追封李冰父子為王,遂改稱二王廟。岷江一帶的川西平原在未修建水利設施以前,一直受到水患危害,災害頻仍,穀物不收。自從李冰設計並帶領民眾修建了都江堰之後,這裡成為不懼水旱、旱澇保收的千里糧倉。四川被後人稱為“天府之國”,都江堰的功績首當其衝。都江堰所處的位置本來是非常難以修建水利設施的,尤其是在當時落後的生產和工藝條件下。李冰提出的治理方案是“深掏灘,低作堰”,經採用這一方案修建的都江堰從那時起,毫無損毀地儲存和沿用到今天,為世界歷代水利工程之僅有。在這座祀廟裡,有一副對聯:
一門兩禹;
六字千秋。
這副對聯非常簡練,但所表述的情義卻非同一般。上聯稱讚了李冰父子二人治水的功績,將其與傳說中的大禹相提並論,讚譽之高,無以復加。下聯則具體評論了李冰的治水經驗,認為他提出的“深掏灘,低作堰”的方法已經經過了千年的考驗,還將繼續流傳下去,遺惠於子孫後代。這副對聯是以李冰父子兩人為物件的對聯,這在祭奠型對聯中不為多見。有人評價這副對聯的特點是:簡明扼要,易讀易記。筆者認為它最主要的特點還是高度概括,評點精當。
從上面所列舉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祭奠型人物對聯的確是表達人們對先祖、先輩中不朽人物的景仰心情的一種最佳方式,而且從字裡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