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於心不忍就是在考慮別人的感受了,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也才會知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惻隱之心是培養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品質的善端,那麼,家長進行“恕道”教育自當去挖掘、培養孩子的惻隱之心,進而讓孩子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
當你帶著孩子在街上看到弱勢群體的時候,你在孩子面前是用瞧不起的眼光看待他人呢還是讓孩子知道,這些人也很不容易,應該對他們施以善舉;
當孩子看到某樣東西就想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時,你是硬撐著面子給孩子買呢還是明確告訴孩子要那個東西會造成我們家裡面哪方面的開支縮減,或是會給父母帶來什麼麻煩?
當孩子在一群孩子中很霸道時,你是認為自己的孩子很有本事呢還是會告訴孩子如果別人對你很霸道,你願意嗎?
正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生活中的這些點滴細節的處理,直接影響一個孩子的“恕”的觀念的形成。家長對人或者延伸開去對哪怕是一草一木的善舉,會幫助孩子鞏固惻隱之心,孩子從小有了惻隱之心以後,才會去考慮他人的感受。而隨時趾高氣揚,瞧不起別人或鄙視他人的家長則造就飛揚跋扈之人,孩子的惻隱之心會漸漸消退,當然,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更不會懂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孩子提出的過分要求,家長不注意引導和控制就會使得孩子漸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當“別人一定要滿足我的要求”變成孩子固有的觀念之時,還哪裡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只會考慮自己,何來“推己及人”?當孩子在小夥伴面前很霸道的時候,說明他已經有這種不考慮他人的習慣了,家長如果不及時加以制止和引導,讓孩子明白“誰都不願意被欺負,包括你自己也是這樣的”,問題就嚴重了,因為,他們會以為控制別人、欺負別人是很成功的表現。很多家長都在感慨,“孩子,父母為你付出了那麼多,怎麼還這樣對待父母呢?!”可家長有沒有想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曾經也犯過上述錯誤呢?或者你從來就沒有下意識的去培養孩子“恕”的意識呢?
家長必須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去用自己的善意、善舉來影響孩子,幫助孩子形成惻隱之心,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教育,才能使孩子形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和習慣。具體而言,我們可以採用如下方式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其一:家長可以從小就帶著孩子一起參與一些社會慈善及福利活動。讓孩子意識到身邊的多弱勢群體,往往是由於生存的環境所導致的,他們雖然無法選擇出生,但他們同樣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拼搏著,他們是值得尊重的,如果換個出生和成長環境,他們可能比我們要優秀得多。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讓他們也有更多的機會來改變自身的命運。這樣,可以使孩子從小就培養出惻隱之心。其二:要隨時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寬容待人。例如:當孩子與家人或與同伴產生矛盾時,家長耐心教育孩子,幫助他找出原因及解決方法,如果錯在對方,應告訴他:“我們都會有做錯事的時候,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如果別人對我們得理不饒人,我們是什麼感受?當我們做錯事時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原諒,那我們應該學會原諒別人,不要得理不饒人。”其三:要創設溫馨、和諧的環境。孩子生活的環境對他們身心的發展影響很大。試想:生長在自私氣氛濃重,三天兩頭打架、吵鬧的家庭中的孩子,怎能學會去愛別人,寬容待人?所以家長要創設和睦的家庭氣氛,讓孩子在一個溫馨、和睦的環境中生活。其四:家長應幫助孩子學會交朋友,讓他感受到愛別人所帶來的喜悅。一個缺乏朋友、內心孤僻的孩子很難學會原諒別人,家長只有讓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感受到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所帶來的夥伴的認同,才會使孩子真正體會到這一原則對自己的意義所在,也才會不斷的去按這一原則做事,最終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和做人原則。其五: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原則。很多家長就是不注意這一點,對其他人,家長堅持得很好,可當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被“我是愛孩子的,是在教育孩子”這樣的熱切心理所遮蔽下忘記了這條原則。事實上,為什麼很多時候對孩子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就是因為家長麼有把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原則,要知道,孩子不僅僅是你的孩子,孩子也是人,如果父母的愛不講方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會變成諷刺、挖苦、抱怨、謾罵、打擊,試想一下,當別人以這種方式來教育你的時候,你聽得進去嗎?所以,家長也一定要注意自己堅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