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王允便趁機勸說呂布與自己一同除掉董卓。呂布起初還有猶豫,但最終還是答應了王允的提議。在呂布的幫助下,大臣們在董卓入朝的時候將他殺死。董卓死後,百姓在道路上唱歌跳舞慶祝這件事。
曹操名正靠挾皇
漢相曹操:
曹操字孟德,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出身於官宦之家,早年曾經做過北部尉的官職,負責洛陽的治安。黃巾軍起義爆發之後,曹操還曾帶兵征討。後來董卓執掌了大權,曹操又組織義軍參與了對他的*。隨後曹操佔據了青州,一點點地積蓄了自己的力量,先後打敗了呂布、袁紹等人。曹操鼓勵屯田,發展生產,取得了經濟上的優勢。後來曹操根據謀士毛玠的建議,將漢獻帝接到了許昌做名義上的統治者,自己則擔任丞相一職掌握大權。曹操採取這種“攜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利用這些優勢曹操展開了統一北方的戰爭。雖然曹操最後沒能完成這個目標,但在他建立的基礎上,其子曹丕建立了魏國。除此之外,曹操還是一位詩人,他和兩個兒子曹丕、曹植被後人合稱為“三曹”。
相關知識
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指中國古代東漢漢桓帝、漢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公元166年,讀書人和名士發出批評朝政、改善朝政的言論來攻擊宦官。宦官誣告李膺等名士與太學生私自組黨、批評朝廷。在宦官的授意下,漢桓帝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餘人。這些人通常被稱作士人,也就是後來所說計程車大夫。他們品德高尚,當時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稱號。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後來黨人雖然被免了罪,但卻被終身軟禁,不許自由行動。漢桓帝死後,繼位的漢靈帝只有十二歲,也是母后臨朝、外戚主政的局面。公元169年,名士們想與外戚合作消滅宦官,但因事機洩漏,造成外戚竇武自殺、陳蕃遇害,名士李膺等一百多人被捕全都死在獄中。受其牽連的太學生被捕一千多人,被禁足的多達六、七百人之多,這便是第二次“黨錮之禍”。兩次黨錮之禍,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干支紀法:
干支紀法是中國古代的記時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十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用於記年時,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週而復始,迴圈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用於記月時,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用於記日時,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週期;用於記時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此外十二地支在夏曆中還對應著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 想看書來
十四
正 文
許攸官渡洩真言,孔明隆中對國綱;
周瑜火舟焚赤壁,馬謖自大失街亭;
司馬野心盡人知,阿斗忘蜀為洛陽。
釋 義
許攸官渡洩真言
官渡之戰:
許攸字子遠,是三國時期的謀士。東漢末年,各地出現了很多割據力量,其中最強的是袁紹。曹操不僅發展生產,還積極選拔人才,更借漢獻帝的名義四處征討、肆意擴充實力。曹操還將漢獻帝接到了許昌,形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袁紹仗著自己的兵力比曹操強大,不甘心屈居其下。公元199年,袁紹帶領十萬士兵*曹操。曹操率軍抵抗袁紹,兩軍在官渡對壘。曹操兵少,並且缺少糧食,開始雖然打了幾個勝仗,但時間一長軍心也開始動搖了。許攸當時在袁紹手下做謀臣,因為得不到袁紹的重視,便在此時乘夜投奔曹操。曹操聽聞高興得連鞋都來不及穿上便跑出來迎接。許攸見此情景非常感動,便把袁紹將糧食藏在烏巢的秘密講了出來。曹操連夜派兵將烏巢的糧倉焚燬。糧倉被毀,袁紹計程車兵軍心開始渙散。曹操趁機發動攻擊,將袁紹的軍隊殺得大敗。
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