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4/4 頁)
躺在床上拍的。
有人找了女朋友,畢業後共築愛巢,幸福甜蜜,優生優育。
還有人……
但所有大學生都不能逃脫的事實是,竟然因為上了四年學,被衛生部指定和農民工兄弟並肩成為艾滋病高風險人群。這意味著即使連異性手都沒拉過的青少年,進了大學也會成為艾滋病預防工作的重點。這便是四年大學帶給學生們的共同結果,而不是畢業證。這說明,在大學裡,你得到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1
很多學生和家長以為上了大學就能找一份好工作,前途無憂,而大量畢業生待業、讀研
、自主創業(不得已在天橋上擺個攤、在小區裡開個小賣部、去街頭賣肉)的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確實會有人找到好工作,但不一定是你,就像每個月都有人中五百萬,卻不是你,一個道理。
20世紀90年代,人們說街頭倒下一張廣告牌,砸到十個人,六個是經理,還有兩個副經理,剩下的兩個,一個是經理的兒子,一個是經理的媳婦。現在街頭倒下一張廣告牌,砸到的十個人裡,得有六個本科生,兩個碩士,一個博士,剩下的那個是拿著錄取通知書揹著行李正趕往學校報到的大一新生。
二十年前,無論是找工作還是找物件,大學生能享受到大熊貓一般的待遇。現在大學生的境況無異於普通的家貓。也許再過五年,大學生就成了被遺棄街頭的野貓。
2
畢業三年了,我們宿舍的六個人,有三個仍留在學校。
我上鋪的楊陽,大四被學校開除後,重新參加了高考,上了中文系。之所以仍考回這所學校,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從哪兒跌倒了就從哪兒爬起來。而我們的分析是:楊陽不是不想上北大,又考回這裡,就是因為分數線低。中文專業自古以來就是培養官宦的沃土,很多人都以學習中文為跳板,來實現當官的夢想。一小部分人因為做官不成,才當了作家。而楊陽的理想是做一名批評家,很多社會現象他都看不慣,要以筆為槍,向敵人開戰,像魯迅那樣。為了手頭寬裕點兒,楊陽的評論文章經常出現在各大報紙,他比魯迅更勇敢的地方就是,魯迅至少用過二十多個筆名,而楊陽一直用真名,他說,男子漢要敢做敢當,做不更名行不改姓,到了哪裡老子都叫楊陽。我們說楊陽的出現,讓黯淡了近一個世紀的中國文壇重新看到了希望,魯迅是一百年前上天賜給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現在老天爺又開恩了,讓楊陽拿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