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2/4 頁)
。尼古拉二世見大勢已去,被迫於1917年3月15日引退,讓位給其弟米哈依爾,但第二天,米哈依爾也宣佈退位。
這樣,統治俄國達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被二月革命沖垮了。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獲得了勝利。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一個是工農兵代表蘇維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俄國曾出現新的革命**,群眾性革命鬥爭的規模已經接近1905年(1905年的大規模革命被鎮壓),其組織性和覺悟性已經大大提高了。在彼得堡、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工人罷工鬥爭不斷髮生,並且規模很大。
根據官方公佈的數字,在1912年參加罷工的有72萬5千人,而在1913年有88萬7千人,可實際罷工的人數大大超過官方公佈的數字。這種群眾性的革命罷工鬥爭,直接反對沙皇**制度,不過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革命運動的發展才暫時被中斷。
此時俄羅斯內部的經濟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並且俄國的工業基礎本來就不夠發達。1913年,俄羅斯全國鋼的產量只有420萬噸而機器製造業、化學工業相對薄弱,而且還沒有汽車製造業,許多機器、武器仰賴外國。
戰前,俄國進口的機器佔37%,重要的裝置、車床的自給率不到1/3。戰爭削弱了俄國同國外的商業聯絡,機器的進口大幅度下降。1914~1916年,俄國機器工業雖有所增長,但其產品絕大部分都被戰爭消耗掉。
據統計,這期間123個大機器製造業的產品從20030萬盧布增加到95460萬盧布。平均軍工生產每年增長13倍多,而民用生產只增長長40%。1916年,農業機器產品只有戰前的1/5,機車、車廂的生產明顯減少,機車減少16%,車廂減少14%。機器、車床嚴重不足,又影響礦石、煤炭、石油開採量的下降。由於缺乏燃料、原料,高爐停火,許多工廠不得不關閉,戰前靠進口棉花生產的紡織廠紛紛停產。
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織機不能開工。在前線,武器、彈藥嚴重不足,每月至少需要6萬支步槍,而1914年8~12月只造出13萬4千支步槍。每月需要機槍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總共才製造機槍860支。交通、運輸嚴重阻塞。鐵路承擔不了急劇增長的運輸任務。
1916年最後5個月,鐵路為軍隊運送的糧食只能滿足需要量的61%。到1917年,糧食運輸量又下降,1月為50%,2月為42%。有的傷兵幾天領不到食物和紗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業城市糧食匱缺,但在西伯利亞、烏拉爾、裡海、伏爾加河和頓河一帶卻有大量糧食、肉、魚爛掉。1916年全國儲存變質的糧食達15萬車廂。海運也不妙。波羅的海、黑海早被德國、奧匈所封鎖。俄國和盟國的聯絡主要透過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和海參崴,但是內地和摩爾曼斯克之間沒有鐵路。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到沃洛格達之間的鐵路是窄軌,運輸實不便。
海參崴離俄國腹地很遠,結果大批貨物被堆積在港口無法運入內地。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煤堆得像一座座山,沿碼頭堆著一箱箱供兵工廠使用的車床。在摩爾曼斯克,船隻等待卸貨要等幾星期、幾個月。當然那只是前世而已,實際上此時西伯利亞大量的糧食和魚肉都被瑪利亞城消化掉,他們用低廉的價格購買隨後出售到東北地區。賺錢的同時也增加瑪利亞城在西伯利亞的基礎,數以十萬計的東北、蒙古地區難民來到西伯利亞地區尋求瑪利亞女大公的庇護。
大戰爆發後,俄羅斯的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應徵入伍的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達1,500萬,其主要來自農村。據1917年調查,在歐俄50個省份內,農村男勞動力減少47。4%。耕地面積減少1千萬俄畝。耕畜從1914年的1800萬頭減少到1917年的1300萬頭。糧食收穫量減少1/4。
運輸的困難又使城鄉聯絡實際中斷,在市場上糧食、肉、糖和其他農產品日見短缺,1916年12月,彼得格勒只能得到計劃供應糧食的14%。地主、富農和商人卻掌握著大量生活必需品,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糧食往往從商店消失,卻又在黑市上以高價出售。1916年夏,彼得格勒糧食價格比戰前提高1。5~3倍,肉和糖尤其昂貴。
廣大人民處在飢餓線上,怨聲載道,不得不起來鬥爭。1915年在歐俄因飢餓引起的農民暴動達684起。1916年頭5個月,農民起義達510次。在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