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2/4 頁)
可能性微乎其微。
有皇帝這一件事已經導致袁世凱的地位不穩,這個時候的他尚且搖搖晃晃何談他的子孫後輩?能夠保證一方軍閥就已經非常不錯,總統那是痴心妄想。
4月德國和法國正激戰的時候,當大部分省份都宣佈獨立的情況之下袁世凱不得已任命段祺瑞為國務卿並且重新組織內閣。
同月四川幾個地區選擇獨立,同時段祺瑞開始逼迫袁世凱交權,燕京政治局勢開始複雜多變,街道上的行人就是走路也開始小心翼翼起來彷彿一個不小心自己就會捲進什麼風潮當中為此喪命。
5月南方也開始進行一些動作,他們同樣公佈征討袁世凱的宣言,惱怒之下的袁世凱還是使用暗殺的手段洩憤但結果非但沒有如同他想象中的那般順利甚至更讓南方地區脫離掌控,英雄的地位瞬間掉到極點。
刺殺不單單隻有袁世凱在使用,日本人同樣不甘心丟掉東北開始對外籍軍團指揮官連同北洋政府東北實際掌控者張作霖動手,可惜同樣未成功。同前世不同,這一次張作霖並非選擇沉默而是命令超過10萬的東北軍隊壓迫高麗半島。
這個時候實際上袁世凱是不希望多生事端,可是面對張作霖被刺殺的事情他這位“英雄”怎麼可能選擇坐視不理?咬著牙袁世凱同意張作霖壓迫日本的行為,但是這個時候他已經決定一旦戰爭結束一定要撤去張作霖的職位。
同其他軍閥不同,對於東北的掌控袁世凱還是最強的,畢竟這裡十餘萬軍隊都是他的嫡系,而即便對張作霖的軍隊他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事情總是多變的,戰役結束時這些十餘萬嫡系早就成為張作霖的私軍。
這些嫡系對袁世凱並不忠誠?並非如此而如果不忠誠也算不上什麼嫡系,真正的原因是6月份時袁世凱在憂慮中病故,這才導致十餘萬嫡系軍隊全部成為張作霖的私軍,當然袁世凱的病故不要說對亞洲地區就是全世界都頗有影響。
說實話這個時候的英國也不安穩,首先是愛爾蘭的起義讓英國政府很是繁忙,而就在事情還沒有解決的時候日德蘭戰役爆發,德國和英國首次進行正式的海戰。
袁世凱的死亡讓同盟國丟掉自己的東方盟友,因為新任大總統黎元洪並非親德一系,值得安慰的是外籍軍團在東北並沒有什麼影響,因為張作霖第一時間就對外籍軍團表現出友善的態度並劃撥幾個地盤任由外籍軍團走動。
張作霖的友善也並非毫無由來,他渴望獲得捷克公國的支援,太多的想法不敢有他最大的要求就是東北三省能夠掌控在他的手中。對於這樣簡單的要求捷克公國自然不會拒絕,畢竟外籍軍團還需要張作霖的支援。
這個時候俄羅斯同捷克公國的戰爭正當**,外籍軍團想要回到西伯利亞地區是不可能的,前往捷克公國更是不現實他們唯一能待的地方彷彿就是東北三省,張作霖肯容納他們倒是省去捷克公國很多的麻煩。
黎元洪在這片土地上的影響力甚至還不如袁世凱,因此他雖然獲得大總統的職務,可是多方的妥協讓這片土地重新到軍閥割據的狀態,蒙古的扎爾格朗圖和東北的張作霖就是典型的例子。
實際上支援張作霖和扎爾格朗圖對捷克公國也有利,扎爾格朗圖抗拒俄羅斯、張作霖抗拒日本,有他們在多多少少能夠拖住俄羅斯和日本的一些軍力不讓他們有機會登陸歐洲。
對於遠東的事情恩斯特並沒有太多的心思,雖然邊境穩如泰山但是德國方面的確不是很妙,先不說凡爾登的攻守情況,這個時候英法企圖以攻代守進攻德國的防禦並將其擊退到法德邊境上。
這一次的戰役被稱之為索姆河戰役,他也是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最大的戰役,雙方死在這裡計程車兵數量達到130餘萬。同時這裡也是坦克徹底被重視的地方,毫無疑問它幫助提高坦克在軍隊中的地位。
英法聯軍為突破德軍防禦以便轉入運動戰,同時也能夠減輕凡爾登方向德軍對法軍的壓力。當時戰線由南向北,在亞眠以東50多公里的地方穿過索姆河。德軍在該地區構築了號稱“最堅固的”防線,包括三道陣地和一些中間陣地。主要陣地有坑道工事,陣地前面有多層鐵絲網。
最堅固的”防線守軍為德軍第2集團軍,防禦正面寬58公里,其第一線為9個師,預備隊4個師。隨後兵力增加到67個師。英、法方面原計劃以法軍擔任主攻,但因凡爾登戰役動用了法軍大量兵力,改以英軍為主。最初投入兵力為39個師(戰役過程中陸陸續續增加到86個師),其中英軍25個師,以第4集團軍為主、第3集團軍為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