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吃了嗎”——食物成了驅使運動員刻苦訓練的重要動力。優秀的運動員能得到額外的食品配給券。即使像姚明的父母,他們的生活條件要比生活在蒙古草原的巴特爾的家庭好得多,食物也成為了他們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體校的因素之一。而在體育系統的最高層面,擁有出色成績的運動員能過上以前難以想像的富裕生活,這是中國體育全新的明星體系的結果,在毛澤東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準備參加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時候,國家曾有一個公開的秘密——效仿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每個奪取金牌的運動員被許諾將會獲得三千五百美金的獎勵。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被摒棄的童年(2)
這種給予優秀運動員的額外津貼,是對他們為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祖國在國際上的威望所作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的一點小小回報。1981年中國女排獲得世界冠軍,這是歷史上獲得的第一個團隊專案世界冠軍,當時幾十萬北京市民聚集到天安門廣場上,為共和國曆史上這一光榮時刻宣洩著自己的激情。勝利讓中國人民感受到了祖國在世界上崛起的自豪感,也多少有一些因為打敗了外國對手而產生的得意——因為人們覺得這是對過去幾十年所受的外國侵略的回擊。
真正幫助中國重塑形象的國際性競賽是奧運會。中國在離開三十二年後迴歸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地方,恰好是洛杉磯——五十二年前,中國就是在這裡歷史上第一次參加了奧運會。1932年,國民黨政府派來了一位賽跑選手;1984年,新中國派來了二百二十四名運動員組成的代表團,自豪地代表著祖國的十二億人民。整個中國都對這次從孤立狀態中走出充滿著渴望,而且中國政府拒絕參與由前蘇聯帶頭的抵制洛杉磯奧運會的行動,證明了一股新興力量的崛起。彼特·尤伯羅斯,1984年奧運會的組委會主席,依然記得自己在午夜時,接到北京打來電話,得知中國將參加洛杉磯奧運會時自己如釋重負的情形。“中國真的是挽救了奧運會,”尤伯羅斯說,“一旦中國向莫斯科說了不,那最終就只有六個國家參與了這場抵制。”
不過,在中國首次登上這場國際盛會的前夕,民族自豪感並不是唯一在中國大地上奔騰的情緒。害怕失利——也就是怕丟面子——的情緒幾乎同樣強烈。中國似乎永遠徘徊於一種強烈的、充滿幹勁的樂觀主義和由來已久的自卑情結中。1984年,當中國運動員啟程前往西方世界的中心地帶時,讓人擔憂的不僅僅是中國大陸已經有三十多年沒有參加過夏季奧運會了,中國還沒有贏得過任何顏色的一枚獎牌,安全也是人們最關心的。
不過沒有什麼能比他們最後在洛杉磯留下的印記更讓這個原本信心不足的國家感到滿意了:十五枚金牌(總共三十二枚獎牌),還從其他國家那裡得到了熱情的擁抱。開幕式上,當中國二百二十四名運動員組成的代表團步入洛杉磯體育場的時候,許多美國人民自發地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前蘇聯等一些國家的缺席,確實使中國得到了贏取更多獎牌的機會。但是從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大賽第一天奪得中國第一枚奧運金牌起,所有的一切——還有閃光的瞬間——就都是金色的。年輕的、有著柔軟身體的中國跳水選手終結了北美人對這個專案三十六年的統治。中國的擊劍運動員、舉重運動員,還有跳高運動員都為金牌竭盡全力。而當備受喜愛的中國女排擊敗美國隊贏得金牌時——透過廣播電臺現場直播的這場比賽,使從辦公室到工廠的幾乎整個中國都暫時停頓了下來——北京的上空燃放起了絢麗的煙花。在將近三十年的等待後,中國終於讓全世界看到了這個國家所擁有的讓人敬畏的潛力。
這為奧運會上的光榮而燃放的煙火,與王維君的生活有著遙遠的距離。這位五十八歲的老籃球教練,在2003年一個寒冷的、狂風呼嘯的日子裡,坐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邊上的一塊場地上,他身邊飄落飛舞的楓葉,閃爍著這冬日裡唯一的金色。王維君雙手插在皮衣口袋裡,嚴肅地看著一群年輕人在籃球場上奔跑。這位老教練曾經是北京隊的優秀選手,身高1米96的他是左撇子,因為自己的蓋帽和中距離投籃,深受整整一代球迷的喜愛。自從1976年退役後,王維君一直留在中國龐大的體育系統裡,被分配做基層工作。這些體育“傳教士”們把這項工作視為一種榮譽,因為這是為祖國帶來光榮的第一步,可是在這樣比較低的層面,很容易會讓人覺得自己只是體系中的一分子而不是一個教練。王維君幾乎把自己的半輩子時光花在了北京工人體育館的業餘體校裡。一萬多天,從沒有停止過。
這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