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事之間,有太多微妙的關係存在,大部分是亦敵亦友的狀態。人們由於利益關係的轉變,會發生人際關係的轉變。今天他們是敵人,彼此勢不兩立,但很可能過了幾天後,他們就成了最佳拍檔,成了最好的“哥們”。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有耐心地聽雙方吐苦水,讓對方詳細地抱怨給你聽。你應該做的是,把他們彼此的縫隙縮小,而不是在一方的背後,跟著另一方說壞話。否則,一旦人家的關係修復,倒黴的就是你了。
你本來就不想管別人的閒事,但恰恰又遇到了一個愛找你訴苦、喜歡和你親近的同事或朋友,他非要跟你說說他在主管手下的不公正待遇,他和另一個同事之間的矛盾。這讓你不厭其煩,但出於禮貌,你又不好拒絕。這也常常讓你左右為難。不管你遇到的是什麼樣的人,只要記住一點:對於圈子裡的紛爭,你離得越遠越好!
這個時候,你可以藉口很忙。在他有開口的趨勢的時候,你就要做出“忙得不能抽身”的樣子。凡是想訴苦的人,只要你給了他一隻耳朵,他們就會沒完沒了。即使你只是聽聽,什麼也沒說,但只要被他的“仇人”看到你們之間的親近,你對他的“同情”,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已經被捲入一場莫名的紛爭中了。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裝傻”。裝做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關心。如果你總是用“是嗎?”“我不太清楚”來敷衍對方,他就會覺得跟你說不到一塊兒去。於是,你就輕易地逃離苦海了。
第5章 巧妙靠近他人的技巧(1)
成功大師卡耐基告訴我們,主動對別人表示興趣和關心,就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的確,主動交往對人際往來起著積極作用,它能促進人際關係的結成,並能進一步鞏固人際關係。
年輕人應該主動地與人交流,主動地擴大自己的人際圈子,而不是被動地等著他人來與自己交往。
主動地靠近他人
我有一個朋友,幾年前在一個小縣城的政府機關工作,是聘用的,不是公務員。他的工資不高,剛好養活自己。正在為自己的生活犯愁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改變了他一生的貴人。
那天,他到鄰縣送一個資料回來的火車上,主動跟身旁的一箇中年人攀談起來,沒想到這一聊,還真聊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這個中年人在一家大企業做經理。他很欣賞這個年輕人的才能,於是給他留了名片,歡迎他到自己的公司去工作。
一個月後,這個朋友辭掉了小縣城的工作,到了大城市的這家公司做銷售。銷售是一項挑戰性很強的工作,他憑藉自己的能力,工作起來得心應手。現在的他感到充實而滿足。
我們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是因為我們和鄰居接觸多,而與相隔較遠的親戚接觸少。接觸得多的人,我們會有一種親密感, 而接觸得少的人,我們會感覺到生疏。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叫做“鄰里效應”。美國社會學家巴薩德1920年代研究了費城的5000份結婚申請書,發現三分之一的夫婦,婚前住在五個街區之內的範圍中。
有個心理學家開過這樣一個玩笑,他說,如果你想追一個女孩子,千萬不要每天都給她寫信,因為她有可能因此而愛上郵差。
因此,我們要想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主動與人多接觸,多聯絡。每與人多接觸一次,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深一點。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或許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困難的是,不知道如何主動跟人聯絡,如何主動與人保持聯絡。
有一家保險公司曾對20歲至49歲的人進行“人生課題的意識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認為,“結交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可有趣的是,人都有“惰性、怯性”,都習慣於待在一個“舒適區”裡,而疏於主動結交朋友,也少主動與朋友們聯絡;每個人都渴望認識好朋友,卻吝於“先給予、先付出、先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很多人不願意主動打個電話問候朋友。
小娟已超過適婚年齡,但一直孑然獨處。其實,她非常喜歡某一位男士,而這位男士對她也有好感,但他們兩人一直保持若即若離的平淡關係。
朋友曾告訴她:“你可以主動一點,約他吃飯、看電影、逛街啊,你總要為自己製造點機會啊!”可是,小娟卻回答說:“這不是我的風格!”“是的,這不是你的風格,但你知道嗎,‘你的風格’也許會讓你一直等,等到你變成老姑娘!”朋友說。
沒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但那些風格就是對的嗎?如果不主動親近別人,不主動結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