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它也受到了家族各方尤其是考克斯–希爾這一支成員的壓力,他們建議海明威–巴爾斯公司儘快找出對策。海明威–巴爾斯公司也請了幾家投資銀行來商量對策。
美林證券公司的建議是班氏家族應儘快出售現有股份。但是,班氏家族裡沒人想要出售大量股份,沒人想要作出什麼大的改變,他們想要的只是錢而已。海明威–巴爾斯公司其實也不希望有什麼大的改變,公司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生意大多都是建立在班氏家族和道瓊斯的股權基礎之上的,海明威–巴爾斯公司處理和班氏家族的關係同康比德如出一轍,雖然它把班氏家族當做投資人,但是希望他們對投資的具體細節知道得越少越好。
從康比德當年應對莉茲·戈思和比利·考克斯三世以及埃萊凡特目前在海明威–巴爾斯公司的職責可以看出,他們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鉗制班氏家族年青一代想要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傾向。
邁克爾·希爾曾經在哈佛大學上過一門課,專門講述家族應該怎樣打理自己的生意和財產。他覺得離他近在咫尺的地方有很好的機遇,而他要努力發現這個機遇。他也開始意識到將他同道瓊斯以及鉅額財富隔開的那道鴻溝就是海明威–巴爾斯公司。
斯登金斯基還了解到希爾這一支的班氏家族成員對於海明威–巴爾斯公司不僅不滿意,而且還打算起訴該公司。對於默多克而言,這代表著他一直期望出現的家族內訌局面。而在另一方面,海明威–巴爾斯公司提出過一項建議(也算是他們平息事態的努力),就是要建立一種類似蘇茲貝格在《紐約時報》的投票機制,實質上就是要讓班氏家族成員將投票權集中起來,這樣一來,他們既可以售出一些股份,又能繼續保持對道瓊斯的控制權。這項建議一旦得到採納,對默多克將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班氏家族就像一盤散沙,事態既沒有向著訴訟的方向發展,也沒有向著新投票機制的方向發展,家族內部的不和與不協調似乎要一直延續下去了。
對峙的家族(6)
不快樂的報業家族
默多克特別喜歡聽到關於班氏家族的各種小道訊息。斯登金斯基會定期給他發郵件,郵件的主題往往是談論班氏家族的一些瘋狂做派,每當收到這些郵件時,默多克都會變得很亢奮。
默多克對媒體重要人物的瞭解可謂是如數家珍,這是他的專長領域,他對那些擁有報紙的報業家族特別感興趣。默多克自從1973年來到美國聖安東尼奧收購報社開始,就經常在頭腦中記一筆賬,牢記美國媒體的各位重要人物。他還經常將自己瞭解到的最新情況進行更新,更新的速度之快可以達到每天一次。默多克非常欣賞蘇茲貝格家族,因為他們能夠團結一致保衛家族利益。但是,默多克覺得紐約時報公司現任董事長小阿瑟·蘇茲貝格並非一個卓有成效的領導,也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商人。默多克還覺得小阿瑟·蘇茲貝格的臉皮有些薄兒,小阿瑟·蘇茲貝格曾經幾次試圖給默多克打電話抱怨《紐約郵報》上關於他的負面報道,但是這幾次電話默多克都沒有接。
提到了蘇茲貝格家族,自然也就要提到格雷厄姆家族,凱瑟琳·格雷厄姆可以算得上是美國媒體界的大姐大了。她的兒子唐納德·格雷厄姆雖然低調,但是在管理方法上很有一套,他致力於擴大華盛頓郵報公司在教育市場上的份額。華盛頓郵報公司旗下的卡普蘭教育集團(Kaplan)已躋身世界三大教育集團之列,主要是提供託福等標準化考試服務以及函授教育,卡普蘭教育集團目前已經成為華盛頓郵報公司的主要利潤增長點。
除此以外,控制《洛杉磯時報》的錢德勒家族也是美國媒體行業的大鱷,該家族旗下的時報–鏡報公司是美國贏利最豐厚的報業公司。但是,當錢德勒家族傳到第四代時,就和家族控制的生意疏遠了。2000年時,時報–鏡報公司被論壇報業集團收購。錢德勒家族的信託人持有論壇報業集團的大量股份,在2007年時也迫使經營不善的論壇報業集團出售部分資產(這也給道瓊斯敲響了警鐘)。
位於田納西州的賓漢家族也是大名鼎鼎,擁有《路易斯維爾信使報》和《路易斯維爾時報》。雖然家族的創始人心地善良,無奈後代能力欠缺再加上內部紛爭,最終導致這個報業帝國瓦解,賓漢家族的悲劇讓默多克也不禁冒出陣陣冷汗。控制著奈特–裡德報系的裡德集團也是美國的名門望族,經過多年壯大,奈特–裡德報系已經成為美國發行量第二大的報業集團。但是因為股東不滿,2006年年初,集團的董事長託尼·裡德(Tony Ridder)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