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3/4 頁)
眼線,一無所獲。按照約定,城中至少有五處契丹人留下的暗線。可是現在看來,已經是全部撤走了。”
劉冕眉頭一皺:“這麼說來,敦欲谷已經是對你失去了信任,臨時改變了計劃,不會在幽州這裡開展什麼行動了。”
“我也是這樣想地。”芙玉說道,“敦欲谷派兩萬人奇襲代州失敗損失慘重,以他的智慧肯定會猜到是我臨陣倒戈投誠了唐軍。既然對我已經不再信任,那麼奇襲幽州的計劃肯定會作廢。”
胡伯樂不無遺憾的道:“這麼說來,我們是白忙活了一場?”
“也不能這麼說。至少可以讓突厥人和契丹人知道,我們已經有所防備了。”事到如今,劉冕也只得如此說道:“戰爭畢竟不是什麼好事。能少打幾仗,就少打幾仗吧。這一回突厥人可是吃了大虧,數萬兵馬折損下來可是大傷元氣。我們燕然軍也傷亡慘重而且成了疲憊之師,更重要的是戰火燒了這麼久,邊關的百姓人心惶惶,不是什麼好事啊!”
芙玉長長的籲一口氣:“不打仗還好一些……上次見到一下死那麼多人,我到現在每天都還做噩夢!”
第二天清晨劉冕方才從驛館裡走出來,就遇到都督府地官吏來請。說大都督趙有重要事情請他相商。
劉冕來到大都督府。趙遠遠地就哈哈大笑迎上來:“劉將軍,你可真是一員福將啊——來來來,今天有好事告訴你!”
“何等好事?”劉冕疑惑問道。
“先看這封信。”趙頗為神秘的遞給他一封信。
劉冕拆開來看,不禁有點婉爾——契丹首領李盡忠寫來地書信。
信中大概說了這麼幾層意思,一是佩服唐軍的戰鬥力,二是表示絕無反叛大唐之意,不會主動挑起邊疆戰事;三是有意派使者入京拜謁以示友好。
“呵,我還準備今日和大都督說,契丹人可能不會打這一仗了。”劉冕不禁笑道。“看來他們的確夠滑頭。不僅是不打仗了,還要來主動修好,怕我們去主動尋釁找他們的麻煩。”
趙冷笑道:“契丹人向來如此狡猾多變。眼看著突厥人在河北的戰局失利,我大唐佔得了絕對優勢,他們就如牆頭草一般朝我們這邊倒過來了。也罷,這種事情我們不便處理,就交還給朝廷去辦吧。劉將軍。你意下如何?”
劉冕尋思了一陣,說道:“如此也好。能少打幾仗就少打幾仗吧。畢竟也能減少一些咱們自己兄弟的傷亡。不過,不排除這是契丹人混淆視聽的詭計,幽州地戒備仍要加強。等見到了他們的使者再說。”
“如此甚好。”趙表示贊同。其實他是封疆大吏,這種事情他自己拿主意就行了。就因為劉冕是御前大將。他才特意問一問劉冕的意見。免得拂逆了太后的意思,這官可就不好當了。
劉冕自己心中暗籲一口氣:幽州之戰終於可以免去了嗎?
兵法上說,知兵者不好戰。現在劉冕才算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真正上過戰場、懂得什麼是戰爭的人,是不會輕易挑起戰事的。所以兵法上才說,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上策。
三天以後,代州地馬敬臣也派人送來訊息,說代州一切正常,並沒有突厥人前來奇襲。劉冕也算是徹底了放了心——看來,這場戰爭是快要結束了。
當天。契丹人的使者進了幽州,大都督趙和劉冕一起接待。來的使者,是契丹首領李盡忠的親信部酋、契丹八部的首領之一孫萬榮。孫萬榮地曾祖父孫叔曹,曾率眾在武德年間歸附大唐,被武德皇帝封為雲麾將軍、遼州總管。在契丹也算是一個有份量地人物。李盡忠譴他為使,也算是表達了誠意。
孫萬榮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話,寒喧客套後特意走到劉冕面前。對他撫胸彎腰行了一禮。
“孫將軍何故行如此大禮?”劉冕自是不解。
胡萬榮凜然道:“劉將軍的威名。如今已是響徹草原。契丹八部男兒無人不知。突厥可汗阿史那骨咄錄打造了一名和劉冕頗為相似的金人。放言誰能陣斬了劉將軍為三位突厥阿史那家族的將軍報仇,那名金人就歸他所有。還封部落首領,賞牛羊美女無數。”
劉冕不禁哈哈的大笑:“骨咄錄還真是看得起我!怎麼樣,孫將軍可有興趣拿劉某人的人頭回去換取金人?”
孫萬榮也是哈哈的大笑:“所以在下今日才特意記住了劉將軍的面孔。他日若真的陣中相會,可不能錯過。”
趙也大笑起來:“劉將軍,這下你可真是名揚天下了。能讓仇人如此記恨,花這麼大地本錢來換你人頭,也是人生一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